数媒时代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柳青华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

在数字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手绘表现课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手绘表现课程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机会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紧密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改革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引入新型绘画媒介以丰富表现手法、创新授课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将手绘表现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拓展创作边界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全面提升手绘表现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环境设计专业;手绘表现;教学改革;设计思维

正文


一、引言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与设计学科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核心教育目标在于培育兼具创新思维与卓越实践能力的设计精英。在这一宏伟蓝图中,手绘表现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更是塑造学生设计表达能力与艺术审美素养的基石。该课程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手绘技巧精准捕捉设计理念,生动展现设计构思,从而在艺术与设计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设计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技术浪潮不仅为设计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也对传统手绘表现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改革需求。如何在保持手绘艺术独特魅力的同时,融入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成为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手绘表现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当前手绘表现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的深层思考

(一)课程内容泛化,难以精准对接专业方向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手绘表现课程作为基石,其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手绘表现课程普遍存在内容泛化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精准对接。大一新生尚未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这使得教师在授课时难以兼顾各个方向的特殊需求,往往只能提供一套通用的教学内容。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难以深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潜能。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对手绘表现课程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其后续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授课方式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以临摹优秀作品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但缺乏创新和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临摹作品往往侧重于对原作形式的模仿,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风格和创意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容易导致学习惰性,缺乏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单一的授课方式也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得课堂氛围沉闷,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实践机会匮乏,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手绘表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更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手绘表现课程普遍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一方面,课程安排中缺乏与高年级设计课程的衔接,使得学生在大一基础课中学到的手绘技巧难以在高年级的设计课程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即使有机会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也往往因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等原因,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发挥手绘技巧的优势。这种实践机会的匮乏,不仅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评价体系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当前的手绘表现课程评价体系中,往往以作业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评价体系的单一性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因此,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成为当前手绘表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之,当前手绘表现课程存在的问题不仅涉及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机会等方面,还涉及到评价体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手绘表现课程改革面临的复杂局面。因此,在推进手绘表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审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解决。

三、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优化课程内容,实现精准对接专业方向

为解决课程内容泛化的问题,建议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手绘表现课程中,采取模块化、层次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不同方向(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将手绘表现课程细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针对特定方向的专业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反馈,定期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其与专业方向的精准对接。此外,还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将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融入手绘表现课程中,增强学生的跨领域应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创新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针对授课方式僵化的问题,建议高校在手绘表现课程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工作坊等。项目式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翻转课堂则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进行深度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习效率。工作坊则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或优秀设计师进行现场指导,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前沿接触的机会,拓宽视野。同时,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意构思。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增加实践机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为解决实践机会匮乏的问题,建议高校在手绘表现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组织设计竞赛等。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了解行业标准和操作流程,提升实践能力。组织设计竞赛则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其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实践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果

为解决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建议高校在手绘表现课程中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作业成绩外,还可以引入课堂参与度、项目报告、设计作品展示、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课堂参与度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项目报告则能够体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作品展示则能够展示学生的手绘技巧和创意构思;团队协作能力则能够考察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同时,采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增强其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将评价体系与课程目标相结合,明确各项评价指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总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式、增加实践机会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全面提升手绘表现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在数字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手绘表现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机会以及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与改进,我们可以为手绘表现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其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通过增强课程内容的专业针对性,我们能够确保学生所学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创新授课模式,如引入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加课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锤炼技艺,则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将手绘表现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如利用数字绘画软件进行创作,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创作边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跨领域应用能力。这种融合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未来设计人才的重要方向。

总之,手绘表现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更能够推动环境设计教育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因此,我们应积极拥抱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手绘表现课程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平. 数字媒体技术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与改革路径[J]. 艺术教育, 2022, (05): 123-125.

[2] 张伟, 李娜. 手绘表现在环境设计教育中的价值重构与实践探索[J]. 设计艺术研究, 2023, (02): 67-71.

[3] 赵雷, 刘芳. 数字媒体环境下手绘表现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1, (18): 142-1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