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罗敏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鄞州高级中学,315100)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对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生命观念不仅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更是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原理、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策略,旨在有效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物学认知深度,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与世界观,为未来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策略探究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学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能力培养模式转变,这一背景下,生命观念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生命观念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深入探究生命的本质、特征和演变规律,形成对生命世界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然而,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仍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有效策略,旨在为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一、生命观念的涵义

生命观念是对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及其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剖析后,所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解释力的理性认知,源自实证科学的严谨研究,更代表着对生命领域诸多事件的广泛深刻的理论抽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培育生命观念意味着在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同时,能深刻理解并内化如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稳态与平衡相协调、进化与适应相促进等核心观念。这些观念为学生提供了科学阐释生命现象的理论工具,更成为学生全面探寻生命本质、揭开生命奥秘的重要思维导引。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学科学习的核心要义,也是构筑学生科学世界观和生命价值观的坚实基础。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生物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对于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生命观念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一种将生物学知识整合、内化的能力。通过构建生命观念,学生能够将原本孤立的生物学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整合性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更提高了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当学生遇到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时,能依托坚实的生命观念基础,迅速洞察问题本质,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助力学生构建科学的三观

生命观念的培养,其意义远超出学术范畴,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观念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独特价值和无可替代性。这种认识不仅会让他们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还会促使学生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世界,摒弃迷信和偏见。探索生命科学的道路上,学生会逐渐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领悟到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出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这些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将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石,引导他们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生命观念培养的策略

(一)实验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观念

高中生物教学应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有力工具,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深化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实验教学能让学生亲身接触生命现象,通过观察与操作,直观感受生命的奥妙,增强对生命观念的认同感与理解深度。

例如,在“植物生长素”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成熟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但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植物种植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精心照料植物,观察其生长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生命的成长历程,还能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深刻理解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生命观念的理解。教师还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更多具有探究性的实验。比如,探究“细胞衰老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人体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探究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机制。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一系列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更加珍惜以及热爱生命。

(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生命观念

合作探究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又一重要策略。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合作中深入理解生命观念,并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进行合作探究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教师还应为每个小组分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为例,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DNA的存在和特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查找资料、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掌握DNA提取与鉴定的基本方法,还能在实验中深刻感受到DNA作为生命遗传物质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同时,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实验教学和合作探究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的生命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物知识竞赛,让他们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感受生物学的魅力;还可以举办生命科学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生物多样性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加热爱和尊重生命。

(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落实生命观念

情境教学通过构建贴近实际的场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创设尤为重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他们在情境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进而培养深刻的生命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北大女博士娄滔与“渐冻症”抗争的感人事迹,这一真实案例的呈现,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引发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娄滔在面对病魔的侵袭时,不仅没有被厄运打倒,反而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最终选择捐献器官,让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诠释。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渐冻症”的生物学原理,解释细胞死亡与个体生命终结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四)借助实践活动深化生命观念

实践活动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生命的奥秘,加深对生命观念的理解,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活动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田野实践活动,活动前指导学生自主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采集工具等,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实地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还要为他们讲解这些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还能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直观的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更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生命观念。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融入生命观念教育,教师必须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教学分析,并积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革新。通过采用新颖且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他们在相互合作与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感悟生命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念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素养。教师应当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与创新,运用更为生动、形象且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生命的神奇与奥秘,从而在他们心中培养起对生命的深刻敬畏与尊重。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能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巧芸.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129.

[2]马小明.例谈生物科学史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9,44(07):8-9.

[3]易琴,谢建平.利用模式微生物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J].生物学教学,2019,44(03):79-80.

[4]肖巧玲,汤祺瑛.生命观念视角下生物教材小栏目的价值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J].教学与管理,2019(06):85-8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