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校视角下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林俞宏

​(广西钦州市卫生学校 广西钦州 535001)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卫生学校在慢性疾病预防与管理中的角色与策略。随着慢性疾病的日益严峻,卫生学校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推广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重任。本文从卫生学校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慢性疾病预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通过强化健康教育、促进社区参与、完善疾病监测体系等措施,卫生学校可以有效提升慢性疾病的预防效果和管理水平,为构建健康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

卫生学校;慢性疾病;预防策略;管理策略;健康教育

正文


一、引言

慢性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长病程和复杂的病因机制,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构成了严峻考验。

在这一背景下,卫生学校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面对慢性疾病日益严峻的挑战,卫生学校如何在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卫生学校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策略,掌握实用的健康促进技能。同时,卫生学校还应积极与社区、医疗机构等外部机构合作,共同构建慢性病防控网络,提高预防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措施,卫生学校可以为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二、慢性疾病预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教育普及不足

在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中,健康教育是基石。然而,当前卫生学校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尚显不足。首先,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偏低,往往被视为辅助性内容而非核心课程,这直接限制了学生对慢性疾病预防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方面,尽管涵盖了基本的健康理念和疾病预防策略,但往往缺乏针对具体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深入解析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导致知识更新滞后,难以满足学生及未来公共卫生工作者对前沿知识的渴求。此外,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亟待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虽能确保信息传递的系统性,但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多媒体、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足,限制了学生通过多元化渠道获取知识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二)社区参与度低

社区作为慢性疾病防控的第一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卫生学校在慢性疾病预防与管理过程中,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尚未健全,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一方面,卫生学校往往局限于校园内的教学活动,缺乏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疾病筛查等实践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另一方面,即便有合作项目,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如偶尔的健康讲座或义诊活动,缺乏长期、系统、深入的合作模式,难以形成持续的社区健康促进效应。此外,双方在信息共享、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不完善,影响了预防工作的协同效率和效果。

三)疾病监测体系不完善

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离不开精准的监测与评估。然而,当前卫生学校在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上还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数据收集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医疗记录,而缺乏对社交媒体、健康APP等新兴数据源的有效整合,导致数据全面性不足,难以全面反映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风险因素。另一方面,数据更新速度缓慢,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无法及时捕捉到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影响了预防干预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此外,对于已收集的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和利用机制,未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为政策制定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限制了预防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卫生学校视角下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策略深化探讨

(一)强化健康教育,构建全方位健康素养提升体系

1. 课程设置与内容优化

卫生学校应将健康教育视为核心课程之一,不仅增加其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还应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除了传统的慢性疾病预防知识外,还应涵盖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方法。例如,针对心血管疾病,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详细介绍其病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同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让学生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2.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卫生学校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线上课程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讲座和研讨会则能为学生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深入了解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实践活动,如模拟诊疗、社区健康调查等,则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健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疾病认知,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3. 社区合作与健康教育普及

卫生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将健康教育深入到社区,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可以定期在社区举办健康讲座、义诊活动、慢性病筛查等,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服务。同时,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如发放健康手册、举办健康知识竞赛等,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健康知识。例如,可以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专门的健康讲座,讲解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同时提供免费的血压、血糖检测服务,让老年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二)促进社区参与,构建慢性病防控的立体网络

1. 紧密合作机制的建立

卫生学校应主动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工作。可以成立慢性病防控领导小组,由卫生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制定防控计划、分配任务、监督执行。同时,可以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召开联席会议、工作交流会等,及时分享信息、协调资源、解决问题。

2. 多元化合作项目的开展

除了传统的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外,卫生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更多元化的项目。例如,可以共同开展慢性病筛查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测服务,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可以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指导、运动建议、心理支持等;还可以开展健康促进项目,如健康步道建设、健康知识竞赛等,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

3. 慢性病防控网络的构建

卫生学校应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控网络的构建,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可以建立慢性病防控信息平台,将卫生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多方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提高预防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可以建立慢性病防控志愿者队伍,由卫生学校的学生、社区的居民和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组成,共同参与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工作。例如,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进行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定期收集患者的健康状况数据,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还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

(三)完善疾病监测体系,提升预防与管理的精准度

1. 数据收集与整合能力的提升

卫生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加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可以建立慢性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慢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同时,可以整合多种数据源,如医疗记录、健康APP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例如,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获取慢性病患者的就诊记录、检查结果等数据;可以与健康APP开发商合作,获取用户的健康监测数据;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收集用户对慢性病的讨论和反馈。

2. 数据分析与利用机制的建立

对于已收集的数据,卫生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分析和利用机制。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同时,可以将分析结果应用于预防与管理的实践中,为政策制定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可以通过分析慢性病患者的就诊记录,发现某些疾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分析健康APP数据,了解用户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还可以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了解公众对慢性病的认知和态度。

3. 协同防治机制的构建

卫生学校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防治。可以建立慢性病防治联盟,由卫生学校、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开展慢性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同时,可以建立协同防治机制,如联合开展慢性病筛查项目、共同制定防治方案、共享医疗资源等。例如,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慢性病的研究和治疗;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动慢性病防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卫生学校在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强化健康教育、促进社区参与和完善疾病监测体系等措施,卫生学校可以构建全方位的健康素养提升体系、慢性病防控的立体网络和精准的疾病预防与管理机制,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四、结论

卫生学校在慢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强化健康教育、促进社区参与、完善疾病监测体系等措施,卫生学校可以有效提升慢性疾病的预防效果和管理水平。未来,卫生学校应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探索,为构建健康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梅, 李萍. 慢性疾病预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22, 38(5): 723-727.

[2] 王强, 赵丽, 陈晓红. 社区参与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作用与实践[J]. 预防医学论坛, 2023, 29(3): 215-218.

[3] 张伟, 刘芳. 慢性病监测体系构建及数据分析方法探讨[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1, 19(10): 756-7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