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探索;生命教育;
正文
引言:针对当前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能够有效把握新课改下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具体意义和原则,并采取可行措施来推动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和原则分析
1.1 意义分析
首先,生命教育融入能够推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等各项国家政策明确要求注重各学科教师能够推动学科的教学改革发展以及践行立德树人发展目标,通过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环节当中,既能够实现丰富和扩展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推动生物学科符合新时期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其次,生命教育的融入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传统的生物学科教学大多是围绕以书本内容为核心来进行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的学习,缺乏除生物学科以及智育外生物观念,生物思维和价值情感等各项要素的培养。通过在生物学科教学环节重视对于生命教育内容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以及现实生活中各种动物植物以及人的生命力等各种要素内容解析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以及尊重自然的良好品质,推动学生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以及良好价值观念的同步培养。
再者,生命教育的任务也能够构建趣味且丰富多样的学科教学课堂。通过在教学环节过程中融入趣味性的生命教育内容,既能够有效扭转传统生物学科教学课堂氛围成分以及学习内容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局面,同时也能够有效借助丰富多样的学科外的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压力。
1.2 原则分析
首先,必须确保生物学科与生命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生命教育融入的最重要的前提,是能够以生物学科教学为核心来进行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因此也就需要老师再进行声明教育和生物学科融合发展环节的过程中,能够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等各项要素内容进行两者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实际学情来进行内容的细节化讲解和引导,确保生命教育的融入,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价值和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其次,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原则。通过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生物学科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学科以及生命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探讨生命的起源有关内容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举例生活当中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或是具体事物的生命现象来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探索,帮助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来更好的提升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在推动两者融合发展环境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融合和讲解,缺乏对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引导。由于生命教育内容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及常识内容,因此一些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内容并不能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全盘接受和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和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融合发展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需要老师能够在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实现生物思维、学习能力、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等各项要素的同步成长。
其次,教学环节缺乏对于学生过程表现的关注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活。部分老师受限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安排以及中考等各项要素的压力影响,在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灌输式和老师作为绝对核心的方式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活以及学生过程表现的关注和引导。导致快节奏的教学进度以及单一化的教学内容、老师作为绝对核心的教学引导和评价主体等因素影响下,出现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学习的兴趣、生命教育融入效率低下、教学成效较低等问题。
三、新课改下推动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探索
3.1 挖掘教材
初中生物教材是经过多位专家学者和一些优秀教师所凝结成的具体成果,教材本身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生命教育的素材,需要老师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来挖掘教材当中符合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学情以及学科教学要求来进行两者的融合发展,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实现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生命意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同步成长。
例如,在进行被子植物有关章节内容教学时,该章节主要是通过细节化的解析植物从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来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学科理论知识以及植物的生长过程相关理念。老师就可以通过结合该章节内容知识从植物的一生延伸到人的一生来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自己应该如何更加精彩的过完一生?自己有怎样的理想和抱负?”等问题,通过由教材内容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讨论交流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更好的领会生命的奥妙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清晰的认知生物学科理论知识与生命教育以及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和运用的意义。
3.2 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通过在教学环节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探讨以及有效的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同时也能够通过问题的引导来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进行生物进化有关章节内容教学时,老师就可以通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具体问题的引导和探索。也可以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来设计“同学们,人类的发展是否可以借鉴其他生物的某些特性来进行学习和成长?”。通过有效结合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来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探讨和成果的分享。对于能够进行问题的深度探索和提出创意性想法的小组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例如免除一次作业或者直接指派其他小组表演节目等特权。通过有机结合生命教育以及学科教学内容知识,来进行符合学生水平的问题设计和情境创设,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以及引发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3.3 理论结合实践
理论结合实践是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相对复杂化和抽象化生物学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关键前提,同时也是有效推动新课改下生物学科与生命教育两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也就需要老师能够结合具体的特定章节内容知识来开展参观、考察、模拟、调查等各种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和小组合作探索来更好的体会生命的价值以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例如通过结合种子的萌发这一章节内容知识来鼓励学生通过在教室空闲区域种植一些小型的盆栽,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负责对该植物进行生长过程、日常养护等各项要素内容的小组分工以及具体数据的记录,帮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更好的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例如在学习人体的营养这一章节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后,开展为期一周的饮食实践活动。要求各小组成员能够根据教材和老师的引导,来进行三餐的严格规划和饮食设计,通过对比正常饮食和增加蛋白质摄入和减少糖分摄入等实验,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来加深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感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
3.4 完善课堂评价和课后作业
首先,需要老师能够进一步推动课堂评价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以此来通过更加全面且客观的评价内容来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在学科学习环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生物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框架的有效建立。一方面,需要老师能够重视学生在学习环节过程中对于生物学科理论知识和生命教育具体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过程表现以及最终成果各项要素的综合性评价,以此来有效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需要老师能够增加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各种评价主体,并配合匿名评价等各种方式来有效提高评价主体以及实现在评价环节过程中的能力成长以及知识回顾。通过推动课程评价环节的优化来实现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以及推动生命教育和生物学科的融合发展。
其次,需要老师能够实现课后作业的优化和完善,以此来推动生命教育由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和扩展。例如在学习植被的一生有关章节内容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结合本章节的理论知识来设计学生课后收集和观察家附近周围的各种植物的具体课后作业,并配合小组的形式在班级内种植盆栽的活动,通过对比在班级当中种植的盆栽和户外盆栽的生长过程等各项要素,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多元化的课后作业的设计也能够更好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以及提高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整体质量。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好的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四、结束语
挖掘教材、问题情境的创设、理论结合实践、完善课堂评价和课后作业等措施,是本文探索新课改下推动初中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
[1]刘腾燮,郭彦.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学周刊,2024,(27):34-36.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4.27.012.
[2]王振山.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学的意义和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09):146-148.
[3]刘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07):113-115.
[4]黄慈恩.用劳动点亮生命,用生物开启智慧——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24,40(06):175-178.
[5]周建荣.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C]//延安市教育学会.第五届创新教育与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二).兰州东方学校;,2023:4.DOI:10.26914/c.cnkihy.2023.090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