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陈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龙城小学,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各有不同。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看图写话”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以及基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习作”俨然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每一个单元都有对应的习作主题,要求学生能够用连贯的语句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有逻辑地进行书面表达。而如何实现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的有效衔接是当前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内容之一。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既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向高段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习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围绕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衔接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中段习作;衔接

正文


引言:

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作为义务教育基础阶段,各学科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和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看图写话”“习作”是低段语文教学与中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前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表达兴趣的培养;后者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形成。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能察觉到部分学生由低段步入中段后,对“习作”产生的抵触心理,未能注重“看图写话”与“习作”的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做好对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找到小学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的衔接策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一、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教学的差异性

(一)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性

在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教学中,二者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立足新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在小学语文低段的写话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主动表达且乐于表达。而在中段习作教学中,则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强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习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存在差异性

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还存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差异性。就低段写话教学而言,内容通常较为简单,多围绕学生生活经验切入,根据写话提供的素材,可分为单图写话、多图写话和补充写话三种类型,以图画为辅助,让学生观察图画内容,能将图画中呈现的内容结合题目给出的提示叙述清楚,通常具有一定趣味性。而中段习作则考查学生对习作主题的理解与把握,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感悟道理,结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书面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要求内容具体、语言流畅、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或写作技巧。

二、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衔接的重要性

(一)减少学生学习障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的有效衔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学习障碍,缓解学生内心焦虑、紧张的情绪。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由低段步入中段的学习往往感到困难,尤其在写作时,时常会产生“无话可说”“内容平铺直叙”“语句重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作为两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能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在学习写作时有平稳的过渡,也能减少因学习难度的增加而产生的挫败感。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与中段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两个阶段中,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的有效衔接能使学生在已有的语言表达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掌握写作技巧,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衔接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渐进式习作活动

为全面实现小学语文低段写作向中段习作的平稳过渡,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维认知和心理接受能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渐进式写作活动”。该活动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看图写话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相对复杂的习作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收获,从而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抵触情绪,建立习作信心。与此同时,以渐进式写作活动进行低段写话中段习作的衔接,能让学生在已有的思维认知的基础上理解习作的结构、特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习作技巧、掌握习作规律。在设计渐进式习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习作的目标,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实现平稳过渡。在设计习作任务时,要遵循层次性原则,以阶梯式的方式让学生依次完成习作任务,由简单的理解到基础的口头表达,再到书面表达,通过不同阶段的习作任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启发学生写作思维,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时,本单元作为学生步入中段年级后接触的首个习作主题,对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意识的形成这一定促进作用。教师要以该单元为基础,设计渐进式的习作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找到表达和写作的感觉,了解写作的目的和作用,在学生心中埋下写作的种子,从而实现平稳过渡。通过对本单元习作内容的分析,能了解到习作主题与“看图写话”或者异曲同工之妙,该主题中的“图画”是动态的“人”,强调学生主动观察、抓住细节。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可围绕教学中的内容设计游戏互动环节,由教师口头描述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猜测描述的是哪一位同学。以该游戏环节引入对人物特征的描述,引出习作主题。在此之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完成该游戏活动,以此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找到“描述他人”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问题互动,如:“我们该如何准确描述同学的特征呢?”“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呢?”“该从哪些角度观察并表达呢?”不断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在该环节结束后,教师则可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描述一位同学,并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注意开头要空两格,初步了解写作的要求,保证写作的规范性。在学生自主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应用支架式教学法,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让学生在模仿中找到写作的技巧。如“我有一位好朋友……”“他的头发又黑又长”“他在班级里十分爱笑,爱乐于助人”“他的性格”等,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写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让学生逐步找到写作的方向、写作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为后期写作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设多元化写作情境

在小学语文低段写话教学中,“图画”是写话的核心,教师会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并将图画内容叙述清楚。这一阶段,学生在写话时有具体的参照物。而在中段习作教学中,通常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思考、分析,将主题有关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写出来,如“让学生写日记”“让学生写最美的地方”等,这一阶段的写作的参照物并不会一直出现,往往存在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历中,需要学生时刻回忆、想象、联想,十分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实现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的有效衔接,基于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思维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通过创设写作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参照物”,将习作简化为“写话”,让学生在写话中有最深层次的思考与多元化的想法,以此完成书面表达。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时,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关键词,要求学生结合关键词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将童话故事写出来。结合这一写作内容,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当“导演”,在情境中完成角色扮演。在表演中要求学生想象出童话故事的情节、角色、人物形象,最后再通过写作的方式写出来。比如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需从教材中已有的关键词进行选择,再由不同组员依次完成“角色设定”“时间设定”“故事设定”等内容,最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将这些内容融合起来,创作出具体的童话故事,并进行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升。小组成员间会相互讨论、合作,不仅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在该活动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衔接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准定位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维认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循序渐进中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写作兴趣,在学生心中埋下写作的种子,促进其自主学习,实现由小学语文低段写话到中段习作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部欣欣,叶琳.小学语文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 2021, 010(031):P.69-71,74.

[2] 杨继美.小学生低段写话和中段写作有效衔接的策略[J].第二课堂(D), 2024(2).

[3] 邱洪云.基于绘本的小学语文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策略研究[J].电脑校园, 2023:10453-10454.

[4] 富俊琳.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作文的衔接策略探讨[J].读天下:综合, 2020(3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