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绘本教学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融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自然科学绘本;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科学素养
正文
引言: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并从中汲取养分。自然科学绘本以其独特的图文结合方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世界的窗户,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自然科学绘本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创设,生活体验
(一)生活实例,融入绘本
在自然科学绘本的教学中,选择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自然现象作为绘本内容至关重要。这样的内容不仅能迅速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描述季节变化的绘本,可以细致描绘春天花朵的绽放、夏日蝉鸣的热闹、秋天落叶的缤纷和冬季雪花的飞舞。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和文字,学生能够在熟悉的四季更迭中,感受到自然界背后的科学规律。同样,动植物生长的绘本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从种子的萌发、幼苗的成长到树木的参天,从昆虫的变态发育到动物的繁衍迁徙,这些生命的故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二)绘本情境,再现生活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绘本中的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来再现生活场景。比如,在阅读了关于雨的形成的绘本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个简单的“降雨实验”,让学生亲自扮演云中的水滴,通过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来模拟降雨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雨的形成原理,还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科学知识的乐趣。同样,在动植物生长的绘本学习中,也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植物角色,模拟它们的生长过程和互动关系。
二、实践操作,生活探究
(一)实验活动,生活材料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来设计实验,则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利用水果如柠檬或苹果来制作简单的电池实验,不仅材料易得、操作简单,还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电能的产生原理。同样地,用纸张折叠成小船并进行浮沉实验,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
(二)观察记录,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是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重要一环。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观察日记的任务,让学生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向等要素。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还能在记录过程中培养起严谨的科学态度。此外,对于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也是一个极佳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或学校植物园中选定一种植物进行长期观察,记录其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这样的观察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还能在观察过程中加深对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解。
三、互动讨论,生活思考
(一)小组合作,生活话题
小组合作是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方式,尤其在自然科学教育中,它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科学现象,拓宽思维视野。为了使学生更加投入,可以选择与自然科学紧密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作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这些话题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分享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理解,或者交流家庭、学校中节能减排的小妙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环保知识和节能技巧,还能在交流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讨论目标和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都能积极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深化对话题的理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二)思维碰撞,生活智慧
通过提问、辩论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在讨论中主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能培养他们的生活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的话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如“你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这些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这些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就某个具体的环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让他们就各自的方案进行辩论和比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能在辩论中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生活智慧。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智慧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讨论节能减排的话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或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节能减排方案,并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实施这些方案。
四、拓展延伸,生活应用
(一)知识迁移,生活实践
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将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它们。例如,在学习了光学原理后,学生可以尝试解释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夕阳是红色的;在学习了热力学原理后,学生可以探讨为什么夏天穿黑色衣服会感觉更热。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原理,还能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家里水管漏水了,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尝试修复;食物变质了,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
(二)创新创造,生活改善
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仅仅理解和应用现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勇于挑战现状,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创造,以改善或优化生活中的某些方面。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制作比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设计并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有的学生可能会设计出能够自动浇花的装置,利用湿度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来实现自动化浇水;有的学生可能会创造出能够净化空气的小型装置,运用化学原理去除室内的有害气体。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出环保装置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针对家居生活中的不便之处,鼓励学生改进家居用品以提高生活的便利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成果,还能为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资源整合,实地教学
(一)自然资源,融入教学
自然资源是自然科学教育的宝贵财富。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科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如公园、植物园等,作为实地教学场所。在这些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学生能够亲身接触到各种植物、动物和自然环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科学知识。
例如,在植物园中,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到不同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基本原理。在公园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鸟类、昆虫等动物的习性,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实地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形成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环保意识。
(二)社会资源,拓展视野
社会资源同样是自然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能够让学生通过参观展览、参加科普活动等方式拓展知识视野和实践经验。
在博物馆中,学生可以通过化石、标本等展品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生物的演化过程,从而加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科技馆则通过互动展览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的实际应用,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利用这些社会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博物馆或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自然科学绘本教学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旨在构建一种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还能在实践中有效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参考文献:
[1] 陆丽娟.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J].中国教师, 2009(S1):2.
[2] 蓝燕."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开展[J].儿童绘本, 2023(12):0090-0092.
[3] 张志宏.生活融于教育,教育展现生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J].空中美语, 2022(9):2223-2224.DOI:10.12255/j.issn.1672-6677.2021.09.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