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柏继松 李政 郭名女 田野

(重庆科技大学 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

针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跨学科导师科研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并从团队结构、团队管理以及学术交流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显著优势。以重庆科技大学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详细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过程,实践结果表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

正文


基金资助: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20y009);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1027)重庆科技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02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核心动力。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大数据时代下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显著,传统单一导师指导模式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性愈发凸显[1-3]。因此,探索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仍以单导师制为主要模式,导师单独指导和研究生小组会议指导是主要的指导方式。然而,由于导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研究领域等方面的局限性,这种培养模式可能导致研究生在导师的思维框架内难以突破,学术视角和思维宽度受限,进而可能出现学术近亲繁殖的现象,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实践环节培养的缺失

在课程安排方面,研究生课程内容多侧重于理论知识,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在教学模式上,仍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缺乏创新和实践案例的结合。实践环节作为培养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存在实践课程效果不佳、应用型实践项目数量不足、实践基地建设不理想等问题。

(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薄弱

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产出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和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思维的人才。然而,我国本科教育与硕士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同质化趋势,研究生教育往往成为本科教育的简单延续和扩展,难以达成其深层次目标。因此,如何高效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及培养模式实践的关键。

二、跨学科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一)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

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能够有效弥补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不足。通过融合不同导师的专业强项,促进知识技能的互补和团队智慧的凝聚,推动团队成员的协同成长与发展。团队成员应具备跨学科背景,拥有各自的研究专长,以实现真正的能力互补和协同发展。此外,团队构成应包括科研型成员和实践型成员,以确保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加快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速率。这种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能够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增强思考能力。

(二)培养研究生团队意识

在跨学科导师团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科研目标,团队成员需要发挥个人专长与价值,既独立完成分配的科研任务,又与其他成员有效协作。通过分享研究成果、交流难题和技术手段,研究生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尊重。这种互动与合作对于提升研究生的沟通技能、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显著效果,从而总体上增强其创新能力。此外,团队内部的协作与沟通模式有助于培育积极向上的科研文化,激励研究生在科学研究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

(三)提高研究生实操能力

基于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导师团队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质性的实践指导,将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引导研究生深入了解企业应用需求,探讨合作事宜,并利用团队资源和优势推荐研究生至与其研究领域相匹配的企业实习,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潜力。

三、基于跨学科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构建和实施

(一)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实现集体指导

为了克服单一导师指导的局限性,方案强调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并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主要包括根据导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科研项目、专长以及实验设施等条件,选择适合的导师组成团队。同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以及知识结构等,为每位研究生定制跨学科导师团队。定制化的团队配置有助于实现对研究生的因材施教和精准培养。在团队中,导师们将共同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学术指导。通过强化团队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团队的多元优势,为研究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鼓励创新的教育与学术环境。

(二)严格导师团队管理,保证指导成效

导师组指导的优势与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团队的操作机制与管理体系。首先,采用学科带头人领导的责任管理制度,整合团队内导师的专业优势,实现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学术影响力,妥善协调团队内部的多重工作关系,包括导师间的合作关系、导师与研究生间的指导关系等。其次,对跨学科导师团队配置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包括定期评估导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和指导成效等方面,确保每位导师都能积极参与研究生的研究指导。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可以激励导师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从而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此外,建立导师团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学术交流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导师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合作。同时,鼓励导师们与研究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三)建立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方法

协同创新中心在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着重对跨学科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了深入探索。依托实验室在能动、化工、材料、机械等核心学科领域的坚实基础,精心组建了一支跨学科的授课教师团队。团队共同研讨并制定了全面而细致的课程教学大纲,以及针对性强的授课方案。摒弃了传统的将多个学科简单拼接成章节式的课程结构,开发了能够充分展现跨学科知识整合优势的工程项目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入的学科交叉理解。在教学实施上,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任务作为课程的核心驱动力。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种模式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探究性学习,逐步掌握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并运用跨学科的工具来解决问题。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从而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了师生的共同进步。

四、基于跨学科导师团队的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实践成效

依托重庆科技大学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先后组建了多个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和导师团队,团队成员涵盖机械、能动、冶金、材料、化工、控制、安全等多学科,团队课题包括多类有机固废协同气化技术、低品位余热/余压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县域垃圾小型清洁焚烧技术与装备、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校政企协合作育人的培养方案下,中心广泛邀请行业内的企业工程师担任教学导师,同时特邀其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科研创新系列讲座。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学习资源,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视野。5,协同创新中心已完成了省级课题30余项,横向课题50余项,科研资金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

受益于良好的科研环境,中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近三年来,中心共培养毕业及在读研究生50余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获批了校级以上的研究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在各类比赛和创新活动中,中心的研究生也取得了众多成果,包括全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奖项,以及30多项专利授权和20多个市级以上的科研创新训练项目。

五、结束语

针对传统培养体系在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局限性,本文深入探讨了跨学科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所具有的显著优势重庆科技大学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从团队组成、团队运作及学术互动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跨学科导师团队模式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实践成效,旨在为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思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于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颢东,李红婵.依托导师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6: 26-30

[2]丁继军,傅海威,刘颖刚,陈海霞.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青年,202412: 166-168

[3]刘希军,王葆华.面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 91-93

[4]杨忠华,周勃,宁宝宽,鲁丽华,兰信颖,吕洁,费朝阳,孙成才.面向新能源产业的专业研究生研创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基于“政产学研用”融合驱动[J].高教学刊,202410(23): 19-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