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参与在气象应急响应中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社会参与,气象应急,灾害响应,资源配置,应急管理
正文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强调,“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要求“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如何提升自然灾害协同治理效能,这其中就包括加强跨域协同治理联动机制构建。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具体灾害和隐患开展科研合作,提高跨域协同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共建共享专家库,吸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合作。四川省频发气象灾害,急需提升应急能力。社会参与能减轻政府负担,增强应急全面性,信息共享和资源调度对快速减灾至关重要。强化社会协作与创新,是应对未来气象灾害的关键。
一、社会力量在气象应急响应中的核心作用
(一)社会组织的快速响应能力
四川省的社会组织在气象应急响应中展现出了快速响应的能力。例如,2024年7月,四川省宣汉县气象局发布暴雨预警后,社会组织迅速动员和部署资源。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通过其成熟的网络,能够第一时间调度救援物资,快速提供基础医疗和物资支持。这种响应机制依赖于其长期积累的应急救援经验与组织体系,能够在应急响应的早期发挥关键作用。此外,企业组织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等也逐渐参与到应急响应中,其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灾害信息,发动社会资源支援灾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和组织能力在应对复杂的气象灾害时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整体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各类社会组织间的协调能力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和救援延迟现象的发生。
(二)公共资源的高效协调与整合
公共资源的高效协调与整合是提升气象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中,四川省社会力量与政府机构的协作,可以通过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高救援效率。四川省应急管理部为例,借助其与中国气象局、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门的协作,可以实现人员、物资、信息的全面整合,从而在灾害发生后快速开展救援行动【1】。同时,私营企业的基础设施,例如通信网络运营商,能够确保灾害中的通信畅通,为应急指挥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二、提升社会参与在应急管理中的协同效应
(一)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机制建设
在气象应急响应中,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机制对于提升响应效率至关重要。四川省通过建立跨部门合作平台,实现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这种合作模式强化了信息共享和资源调度,确保了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例如,四川省应急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在多次气象灾害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协作能力,通过明确的分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了救援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2】。这种协同机制不仅减轻了政府的应急压力,还增强了社会力量在灾害管理中的参与度,共同构建了高效、有序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社会力量在灾害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在四川地区,社会力量在灾害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坚持把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作为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灾害治理体系和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全国率先成立“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统筹中心”,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实践中,提出“属地为先、米字切割,网格布局、八方落地,中心开花、灾区结果”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灾之路。在全省多灾易灾地区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在地协调站”,分期分批建立遍布全省21个市州和部分高风险区县的协调站,组成一张覆盖全川、辐射相邻省份的在地协调网络,优化整合黄金72小时之内的社会救灾资源。例如,在2024年上半年,面对全国旱涝并发、南涝北旱的气象灾害特征,四川省应急管理部门与社会力量协同,通过建立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有效应对了多地因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城镇内涝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救灾响应中,壹基金联合了130余家社会组织项目伙伴及志愿者,15家爱心企业、团体、个人,8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及其爱心商家与用户参与支持各地灾区,展现了社会力量在灾害信息传播和救灾行动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四川省在灾害应对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四川经验”,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建立了有效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机制。例如,在茂县举行的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对综合演练活动中,多方融合的灾害应急演练展现了社区自救互救、政社协同、社社协同的实战模拟能力。
表1: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案例统计表
参与主体 | 参与事件 | 参与形式 | 物资与服务支持 | 救援人数(人次) | 信息传播覆盖(万人次) | 数据来源 |
四川省志愿服务总队 | 2024年四川暴雨 | 现场救援与物资发放 | 帐篷、折叠床等 | 1500 | 300 | 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特征分析 |
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 | 九寨沟地震救援 | 灾害救援与安置服务 | 棉被、避难场所服务 | 250 | 3.5 |
三、推动社会参与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一)社会力量在应急预警中的主动介入
社会力量在应急预警体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灾害发生前期的防范和信息传播方面。以中国气象局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为例,近年来与多家科技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公众发布准确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腾讯公司旗下的微信平台,与多个气象预警系统合作,提供精确到用户所在位置的天气和灾害预警【3】。这种主动介入极大提高了信息的触达率,确保广大民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灾害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社会力量通过其庞大的网络平台和技术支持,使得应急预警信息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不仅覆盖了城市地区,也有效触及了偏远乡村地区,提升了整体应急预警的覆盖率与效率。同时,非政府组织如壹基金,也利用其庞大的志愿者网络,在预警发布的同时积极组织防灾避险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大众的应对能力。社会力量在应急预警中的主动介入,不仅减轻了政府的预警负担,还促进了全民防灾意识的提升,构建了更加全面的灾害预警体系。事实证明,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有利于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效率。同时,充分引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有利于降低政府救灾压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基于技术平台的社会力量整合与资源共享
基于技术平台的社会力量整合与资源共享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四川省气象局与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合作,共建气象观测“一张网”,通过统一规划布局和技术标准,整合了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等行业资源。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气象观测的效率,还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更精准的气象服务。在应急响应方面,四川省气象局利用技术平台,如金堂气象灾害风险综合预警平台整合气象信息,生成服务产品,支持防汛部署。此外,四川省在汛期面对极端天气时,通过应急联动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实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快速响应。在灾害发生时,如甘孜州康定市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四川省气象局迅速响应,提供现场监测和预报服务,支持救援行动。这些实践展示了技术平台在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共享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救援效率和灾害管理透明度,增强了社会力量参与气象应急的能力。
结语
在气象应急响应中,社会力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与政府建立协同机制,社会力量不仅弥补了公共资源的短缺,而且在灾害预警、物资调配和信息传播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平台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力量的整合与资源共享,提高了应急响应的精准性和效率。面对气象灾害的复杂性,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不仅扩大了应急响应的覆盖范围和速度,还促进了全社会防灾意识的增强。展望未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协同机制,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协同调度,我们能够有效应对气象灾害的挑战,减少灾害损失,并加速灾后重建。我们应更加重视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救灾效率,构建一个“优化、协同、高效”的防灾减灾救灾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雨竹.铜仁市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及其运行研究[D].贵州大学,2023.
[2]黄春莎,朱小燕,岑瀚.关于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及社会参与的思考[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05):119-120.
[3]许小峰.《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成效与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15,(03):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