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摘要
关键词
空间狭窄;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识别;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正文
1.认识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是一种进出口设计狭窄单一,人员只能从固定的狭窄的进出口出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的空间,一旦发生危险事故,不利于作业人员逃生,也不利于施救人员展开施救工作。地下有限空间自然通风较差,存在金属腐蚀、微生物分解等一系列作用,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质积聚、缺氧空间。有限空间特点:空间有限,较狭窄,是一个有形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空间,有全封闭和部分封闭两种;进出口设置单一受限,进出口为半径不小于1m的圆形孔口,空间狭小;有限空间在设计上未按照固定工作场所的相应标准规范考虑固定工作场所的通风、照明、采光等相关要求,内部气体环境较差,不能保证其内部空间氧气含量、有害气体含量符合人生存安全要求,人员只是在有必要时才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临时工作。
2.有限空间分类
有限空间作业按照位置及结构可分为地上有限空间、地下有限空间、密闭设备三类。地上有限空间,如酒糟池、粮仓、发酵池等;密闭设备,如窑炉、锅炉、船舱等;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室、隧道、地下工程、深基坑等;
3.有限空间作业危害
3.1工程概况
玉溪市中心城区供排水一体化建设项目,该项目中涉及1750m管廊给水舱内敷设球墨铸铁管,管径DN800,单根长6m,重达1.4t。
综合管廊给水舱宽3.15m,净空高3.4m,与通信管道同舱铺设。断面图如下3-1所示。
图3-1 给水舱断面图
DN800球墨铸铁管顺管廊方向铺设,距离一侧净距为0.5cm。作业空间狭窄,空气不流通。
3.2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危害
中毒危害:在作业过程中或原本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
缺氧窒息危害:有限空间内氧气浓度过低易引起缺氧窒息,有限空间内氧气浓度低是由常见的有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引起的。
燃爆危害:有限空间内聚集的易燃易爆气体,如:甲烷(CH4)、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等,其浓度一旦达到爆炸极限,甲烷(CH4)的爆炸极限是5%-15%,硫化氢(H2S)的爆炸极限是4.3%-45.5%,一氧化碳(CO)的爆炸极限是12.5%-72.4%。遇火源就会引起火灾、爆炸。
坠落危害:管廊进出口为垂直爬梯通道,人员上下过程中未按要求佩戴安全带、发生打滑、踩空等坠落事件。
溺水危害:管廊给水仓内施工段与现有驳接口位置水压较高,水压为0.7-0.9MPa,管道在水压实验过程中若发生管道漏水、接口脱落,将会有大量的自来水涌入管廊内,待地面值班人员将水源阀门关闭,廊内已存在大量积水无法排除,造成作业人员溺水事故。
物体打击危害:有限空间作业从地面垂直下放材料,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监护人监护不到位,在材料运输作业过程中容易发生物体打击伤害。
给水舱内布置有通信支架,在给水管道安装过程中,空间狭窄,操作人员不小心易撞击到线缆支架造成伤害。
触电危害:有限空间内光线不足、环境潮湿、空间狭小,如果用电设备存在故障、用电线路绝缘损坏,容易发生人员触电事故。
3.3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发原因分析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形成了一个新的作业环境,作业受到人员自身因素、设备不完善、地下新环境和安全管理不规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地下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发生较大事故,致使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繁,死亡率较高,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于从根源上进行管理,杜绝事故发生。
人为致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因素,包括遗忘、无意识行为、主观臆断等;二是生理原因,包括身体不适、疲劳等;三是职业原因,包括人际关系、沟通、领导及团队合作等。
在现场实际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极为重要,若作业人员有极高的安全意识,在作业过程中能够及时察觉、识别到安全风险,以及避免进行违章作业;作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即作业当天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作业安全有着很大影响;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减少在有限空间内工作的时间,从而减少发生作业安全事故的概率;若发生安全事件,作业人员是否具备应急自救能力,对整个事故的发展至关重要。
设备致因包括:设备设计上的缺陷、设备本身可靠性差、安全配备不足、安全防护设备有缺陷等。
完备有效的作业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可以有效减少作业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事故发生造成的后果,所以设备安全程度是市政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评价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作业系统操作简便、可靠运行可以有效减少施工作业中的操作失误和系统故障引发的事故并提高作业培训的效率,因此作业系统可靠性在作业安全中至关重要;设备维护检修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查到位可以使作业施工更加高效,减少因作业或救援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可能性。
作业环境致因包括:不良的作业条件、不良的作业空间、准备资料不切实际等。
根据对我国市政地下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的类型进行分析,窒息、中毒和燃爆事故是高发的事故类型,因此作业安全风险的重要指标是氧气含量、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燃爆气体含量及其变化趋势;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都属于气候条件,当天的气温、雨量、气压和风都对作业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市政地下有限空间的开口大小、深度等物理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抗风险能力,自身抗风险能力不足易引发高处坠落、坍塌、淹溺、高温高湿等安全风险,也会对缺氧室息、中毒和燃爆风险有所影响。因此,市政地下有限空间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对作业安全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管理致因包括:管理组织不完善、安全管理计划欠缺、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等。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抓住关键原因是抑制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分析市政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涉及的风险因素之间的联系,并根据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可以降低相关作业风险事故的发生。
作业前安全教育培训,能有效提高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综合素质,减少人因因素造成的作业事故;合理完善和严格执行作业审批制度,可以减少作业各流程可能出现的失误和事故,从而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合理有序的进行现场监管,及时发现事故出现的苗头并采取措施,保障作业安全实施;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尽可能地减小事故后果。
缺少连续检测设备:没有对作业空间进行不间断监测,仅在施工前对气体进行了检测,在施工过程中未进行检测。检测设备无报警装置,在出现含氧量较低或出现有毒有害气体时不能及时发出报警。因此,选择危化企业受限空间气体检测仪就显得格外重要。
内外信息不互通:地下综合管廊属于全封闭有限空间,在廊内无通讯信号,虽然严格要求监护人员不能离开作业现场,但是由于受有限空间特殊环境的限制,地上监管人员与作业人员之间不能做到信息互通。因此,应为作业人员及监护人员配备无线通讯设备,发生险情时及时求救。
盲目施救:在作业前未按照要求进行应急培训和进行应急演练,当事故发生时,监护人员盲目施救,作业人员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救,最终造成作业人员与施救人员共同遇险。
违章作业:作业人员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未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未按照要求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品,致使安全事故的发生。
4.有限空间作业注意事项
4.1有限空间作业前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先通风、后检测、再进行作业的原则,必须在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后,方可进入作业场所,反之严禁进入。
(2)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系统内的空气质量。其中氧气含量应大于19.5%,小于23.5%。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要求的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粉尘容许浓度。作业前30分钟,对有限空间内的有害物质浓度重新进行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3)根据对相关气体浓度的检测,若出现与相关要求不符的应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空气质量符合安全标准要求后才能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并及时将所采取的措施要点及取得的效果进行记录。
(4)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之前,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学习。
(5)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应明确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监护人员不允许进入有限空间内。
(6)将警戒区、警戒线、警示牌设置在有限空间敞口醒目处,不准私自进入到有限空间内。
5.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职责
5.1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职责
项目主要负责人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有关有限空间作业的相关人员职责;
(2)组织制定有关有限空间的作业管理制度,如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
(3)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4))针对有限空间作业,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把安全要求落到实处,安全无小事,切不可纸上谈兵;
(5)保障有关有限空间作业的应急救援工作,配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
(6)及时、如实的报告有关生产安全事故;
5.2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
参与审查有限空间的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审核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监督检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执行情况。
5.3作业负责人的职责
(1)深入了解整个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2)对工作区域的环境和工艺状况具有深刻了解,具备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
(3)在确认作业环境、程序、防护设备以及相关人员符合规定后,进行授权批准作业;
(4)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定时与安全监护人保持联络,定时或连续进行气体浓度检测,当出现危险因素时,立即停止作业;
(5)在作业期间不得自行离开负责岗位。
5.4监护人员的职责
有限空间作业的监护人员主要有气体检测人员和作业监护人员,他们各自的职责如下:
5.5气体检测人员的职责
(1)接受有关有限空间操作安全生产的培训;
(2)熟悉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
(3)按照作业人员操作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入有限空间检测;
(4)具备对有毒有害介质产生原因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5)对所检测的数据负责;
(6)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5.6作业监护人员的职责
(1)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2)具备熟悉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措施的能力,能够警觉并判断作业者异常行为,同时接受了职业安全知识的培训;
(3)坚守岗位,在作业者作业期间,监护人员不能离岗,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信息交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4)发生险情时,应即令作业者撤离有限空间,情况紧急应呼叫应急救援并报告作业负责人:
(5)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5.7作业人员的职责
(1)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教育及技能培训;
(2)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
(3)与监护人进行有效的双向信息交流,如安全、报警、撤离等相关信息;
(4)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若感觉到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向监护者报告或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自行撤离。
6.结语
有限空间作业具有特殊性,安全防护单一。近年来各地有限空间作业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群体性伤亡较大,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违章作业、安全意识淡薄、主观臆断。管理制度缺失、制度执行不力、人员职责不清、作业风险认识不足、知识缺乏、安全措施缺失、安全防护设备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要从根源上出发,消除人、机、环、管的不安全因素。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要求进行,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完善管理责任制度,责任到人,每天进行制度执行检查。力求从根源上杜绝此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排除一切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陈淼,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官网、中华应急管理报.
[2]马衔青,市政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3]刘艳,杨春丽.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03): 141-146.
[4]刘艳.国内外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法规标准比较研究[J].安全,2020,41(10):1-7.
[5]DB41/T 2107-2021,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S].
[6]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安全》2012年第9期.
[7]高熊.地下综合管廊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建筑安全,2023年第7期第38卷.
[8]区应急管理局.有限空间作业安全,2023-08-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手册[EB/OL].(2020-10-29)[2023-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