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汪义

滨海县五汛中学 ,江苏滨海 224500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重点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观能动力的发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全面发挥化学学科育人价值。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生本理念”这一概念被逐渐得到认可,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更是深入人心。基于“生本理念”,情境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青睐,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高中化学教师的重视。在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与生活经验有关的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启发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环境中体验学习价值。基于此,文章先阐述高中化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再提出有效的实践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

生本理念;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

正文


引言: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下,教育事业迎来了全面革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本理念逐渐成为教学改革核心。该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减少对学生的学习干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基于生本理念,高中化学教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越来越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探究性,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以情境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强化学生知识理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而如何有效地基于生本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部分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内容之一。

一、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是促进其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以知识教学为主,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而情境教学与之相比较,则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已有的认知和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拥有情感的收获。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将抽象的化学概念、理论性知识以多元化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感知、体验与学习,能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突破“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的束缚,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基于生本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应用。在情境教学中,教学情境是认知环境、情感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思维认知、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不断地维持、调整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力。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被鼓励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实验、实践、分析,这一主动学习的过程能使学生由浅层学习逐渐走向深度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已有的认知和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内化吸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二、生本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策略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在生本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是通过学生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来评价的。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时刻在接触着不同的生活场景,观察到不同的生活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或多或少有部分化学知识有关。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认知、生活经验是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只有把化学的学习放在文化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从生活视角切入,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人为现象,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要主动关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了解,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入手,提升情境教学的真实性和互动性。与此同时,在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还可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集体智慧下获取知识。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教学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了解到本单元的内容与“钠”有关,如了解钠的化学性质、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明确二者之间的差异,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相互转化,并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研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结合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创设生活化情境,如:“同学们,想必大家在预习中已初步了解本课时的主要内容,在初中阶段你们也掌握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了解过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具体应用呢?谁来说说看!”设计这一互动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问题意识,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例如有的学生会说:“我们在炒菜时会用到食盐,而食盐的主要成分则是氯化钠,能为食物提供咸味,增加美食的口感。”有的学生会说:“我发现有的厨房清洁剂会将碳酸钠作为主要成分,因为碳酸钠的水溶液有着较强的碱性,能够有效去除油污。”在与学生简单互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停留在教材中的“钠的性质与制备”,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如“同学们,在烹饪过程中,食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还具有防腐作用。你们吃过泡菜吗?知道腌泡菜时如何让泡菜保存更长时间吗?”在这一情境中与学生讨论食盐的渗透压原理,让学生了解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当食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这种电离过程是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关键,也是其渗透压作用的基础,进而了解食盐能够使细菌细胞脱水,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将食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妙用,比如清洁铁锅、除水垢等。具体来说,当铁锅出现锈斑时,可以将食盐与白醋混合后加热,用百洁布擦拭铁锅,锈斑很容易就被清除掉了。通过这些真实存在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自主学习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化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二)基于学生思维认知,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还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实施,基于学生思维认知,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学生思维认知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基于学生思维认知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真实存在的问题紧密相连,让学生理解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可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遵循生本理念,明确了解学生思维认知、学习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在提出问题时,要保证问题的引导性、连续性、探究性,能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向,让学生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中逐步深入,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并在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第3单元 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时,本课时的主要内容由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讲起,重点讲述了与酸雨有关的知识点以及空气质量评价相关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使学生形成与自然友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感受科学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生活新闻,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如“播放一则酸雨对环境、建筑物、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新闻”,在这一情境中,为学生提出针对性问题,如:“你们知道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吗,它对我们的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以此引导学生细致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和教材自主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治理硫酸性酸雨?”使学生能够从“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方面进行思考,并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多元化的治理途径,如开发能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对含硫燃料预先进行脱硫处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并对生产中的二氧化硫废气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情境中为学生提出连续性问题,不断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如“二氧化硫的来源有哪些?自然界中的硫元素是怎样循环的?为何在工业区酸雨问题更为严重?工业排放的哪些物质会增加酸雨的风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加以思考并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持续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与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应基于生本理念,将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思维认知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与实践,逐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丽苹.高中化学生本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 2021, 000(004):190-191.

[2] 赵志伟.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探索[J].科学咨询, 2021, 000(038):218.

[3] 张云麟.生本理念下打造高中化学实效课堂若干实践[J].华夏教师, 2020(11):2.

[4] 郑鑫宇,翟宏菊,王思雨.高中化学教学中深度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9):124-126.

[5] 王宣忠.高中化学课堂问题情境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中数理化, 2021(S1):145-1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