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角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林燕芳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 ,广州番禺 511400

摘要

在当前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需引进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带动学生参与德育实践与理论互动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指导,使其在德育学习过程中获取深刻的体验和感触。本文对新课程视角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渗透与融合

正文


备注:本文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四批立项课题“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策略研究:基于小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课题编号:PY2024-JC046)研究成果。

引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需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植入丰富的德育元素,带动学生参与灵活高效学习,教师需强化对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指导,加强对知识概念渗透讲解,延伸课程知识主题意义和内涵,指引学生在学习期间打开思路,提高学习品质和效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原则分析

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对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社会责任心养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具备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融合德育元素开展迁移性教学的过程中需做到层次分明需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方向渗透德育知识和概念同时,语文教师也应当在渗透德育教育期间促进多元学科融合互动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将多门学科知识串接关联在一起,带动学生更加高效学习。此外,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教育也应当从情感激发的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德育教育中强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向的情感,使其能够深刻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对德育知识概念进行迁移拓展学习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项目还应当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进行,以保证德育渗透具备学术指导意义和价值既能够达成语文教学的学术性指标,也能够达成德育教育的思想引导目的以此来提高教育品质

二、新课程标准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起正确的德育观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需树立起正确的德育观念,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带动学生更加高效学习,要求语文教师对课程知识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提练出知识细节,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德育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强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中语文教师应当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合作互动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尝试将其与其他课程中的德育知识紧密挂钩以形成各学科融合互动的研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比如需语言构建与应用语言思维语言审美文化意识等4个维度,析出丰富的德育内容,以此来引领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学习,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结构的情况下,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狼牙山五壮士》作为一篇经典的爱国主义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是渗透德育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剖析《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内容,提炼出五壮士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为了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高尚品质。这些德育元素是课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五壮士之一,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自身出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语文教师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设计了一堂跨学科的主题班会,围绕《狼牙山五壮士》的德育元素,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如“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国家的安全与荣誉”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这样的合作不仅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形式,也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从语言构建与应用、语言思维、语言审美、文化意识四个维度出发,深入挖掘《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德育元素。例如,在语言构建与应用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壮士的英勇话语,体会其背后的情感力量;在语言思维方面,教师通过分析五壮士的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语言审美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壮美景色和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文化意识方面,教师结合课文背景,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创设情景,引发共鸣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渗透德育也应当创设教学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其中教师需打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景带动学生在虚拟或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德育知识。为了提升情景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可同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创设生动的情景,并引进多元内容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产生冲击,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课程内容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形象,通过模拟对话和协作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景,此类方法可增强学生参与感,使其在表演中更加深入理解文本中的道德概念但需保证学生和老师在整个情景环境中投入真实情感,并基于问题导向,促进学生情感深化,提高其学习品质

例如,在讲授《孔融让梨》故事期间,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情景:“假设今天家里买了几个梨子,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并体验孔融的谦让行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孔融与家人围坐一起,桌上摆放着几个梨子;孔融拿起最小的梨子,微笑着递给弟弟等。同时,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组分别扮演孔融、孔融的家人等角色。学生们通过模拟对话和协作,如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把大的梨子给他。”家人则表现出对孔融的赞许和欣慰。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景,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使他们在表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谦让的美德。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如:“你觉得孔融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谦让的美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真实的情感,使情景教学更加生动、有效。通过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谦让的美德,还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一美德。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保持谦逊和礼貌。这种情感的深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也促进了他们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强化德育实践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渗透德育也应当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德育学习期间做到知信行合一。为此语文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与德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探讨,使其获取启发和感悟,以此深化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当学生对德育内容有深入理解之后,教师可引进课外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语文教师所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既需要贴合德育主题,也应当具备语文学科教育指导的意义和价值,基于以上需求,语文教师可尝试引进语言输出表达活动,让学生通过作文练习手抄报制作等方式参与德育实践,并强化对德育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但是教师所设置德育实践活动也应当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确保给予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对活动环境氛围的营造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活动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及时反馈和总结通过表扬优秀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德育实践中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参与德育实践

例如,教师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提出问题:“邱少云为什么能够严守纪律,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不动声色?”学生被分成小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邱少云身上所体现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以及这些品质对于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邱少云的精神,教师组织了一次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走进当地的革命纪念馆或烈士陵园,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通过实地参观和采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伟大,增强了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此外,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练习,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关于邱少云或其他革命先烈的作文。通过写作,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制作了关于革命英雄的手抄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了适合学生参与的调研活动和表达方式。例如,在作文练习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表达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社会调研活动中,教师提前与纪念馆或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沟通,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在活动现场,教师引导学生保持肃静、尊重历史,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使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需要带动学生进行深入全面学习教师须明确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方向,引进具备主题意义德育活动带领学生在学习期间打开思路提高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亚平.新课程视角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J].中外交流, 2020, 027(002):288-289.

[2]王继娜.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德育理念渗透[J].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16):P.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