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关键词
初中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原因;对策
正文
引言:
随着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视,初中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初中学生尚未掌握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学习技巧,很容易在体育课中出现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运动体验和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深入探究初中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初中体育课常见的运动损伤
初中体育课常见的运动损伤大多由学生过度锻炼、锻炼姿势不当或意外情况引起。以下是一些初中体育课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1.1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主要由于学生运动前没有充分热身或采取的运动方式不对、运动超负荷等原因导致。想要有效预防肌肉拉伤,学生在运动前需要进行充分的伸展和热身运动或佩戴护具,尽量避免做激烈运动,选择良好的运动场地。
1.2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多发生于跑步、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踝关节扭伤后局部产生肿胀、疼痛,短时间内不能着地走路,严重时可能引发骨折。想要有效预防踝关节扭伤,需要确保运动场地无异物,此外,在运动前还需要做好准备活动,让踝关节充分活动开,避免踝关节内外翻。
1.3运动性腹痛
过量饮水或饮食过饱后运动很可能导致腹部疼痛,这是由于膈肌痉挛或胃肠道痉挛引起的。想要预防运动性腹痛,学生应避免做剧烈运动,运动前适当热身,避免饮食过饱或饮水太多。
1.4腕部损伤
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手腕部的急性损伤较为常见,尤其是摔倒时手腕背伸着地,很可能导致局部骨折。对此,学生在训练时需要选择适合手腕大小的专业运动护腕,避免过度用力或不当动作导致的腕部损伤。
1.5腰背部疼痛
学生在做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运动时,若运动不当很可能导致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急性损伤或小关节错缝,引起腰背部疼痛。针对此现象,学生在训练前需要进行腰部伸展弯曲活动,增强腰部肌肉的柔韧性,严格按照动作标准规范运动。
二、初中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2.1师生安全意识薄弱
研究表明:在初中体育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教师在开展体育课教学时,未能认识到体育运动可能引发的运动损伤,并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做出充分准备和预防措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直线上升。比如:在体育运动开始前,教师没有充分检查运动场地与运动器械,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运动内容。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难以引导学生跟随运动规范合理锻炼。最后,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热身运动与放松运动时较为敷衍。学生在开展体育课时,由于传统应试理念的影响,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较差。比如,学生在体育课时不穿运动鞋、穿奇装异服开展体育运动、在发生肌肉拉伤、运动性腹痛等问题时未能及时向教师报告。除此之外,初中时期学生活泼好动,经常会出现不按教师规范进行体育运动的情况,极易出现动作不规范引发的运动损伤。
2.2学生的准备活动不充分
在开展体育课时,准备活动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提升学生运动效果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比如,在做准备运动时,学生往往存在敷衍了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导致准备活动效果降低。不仅如此,体育教师在设计准备活动时,往往仅会设计慢跑、原地摆臂等内容,未能针对特殊体育项目设计预防运动损伤的准备活动,由于学生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运动时出现运动损伤。
2.3过量运动
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是决定体育课课堂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开展初中体育课时,部分教师会采用以量换质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用大量的运动或较高的运动强度来提升学生的运动效果。然而,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积极性的不同,导致学生学生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承受能力也不同,如果教师采用大量运动,会导致学生出现过量运动引发的身体素质下降、身体控制不稳等问题。而且,过量运动还会导致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等一系列运动损伤。
2.4学生心理状态较差
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与学习积极性。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存在许多由心理状态引发的运动损伤。比如,学生在体育课开始前或体育课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的心理状态较差,会使学生出现学习积极性差、情绪低落等问题,极易导致学生在开展锻炼时出现紧张、犹豫、恐慌等心理,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2.5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和技术动作不规范
由于传统应试理念的影响,学生与教师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而且由于物质生活的富足,超重、肥胖的学生占比逐步提升,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难以满足体测要求。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很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重视程度较差,在开展全新技术动作学习时,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动作要领与注意事项,经常会出现错误动作。如果教师未能对此现象提起重视,很容易提升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三、预防初中体育课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对策
3.1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师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直接决定着运动损伤的预防效果,针对以往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师生安全意识薄弱问题,学校需要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合力理开展体育课教学。不仅如此,学校还需要引导教师转变学生的错误思维,帮助学生梳理安全意识,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发挥体育课的真正育人价值。
以学校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为例,首先,学校需要指导教师合理开展课前安排,做好运动损伤预防工作。比如,教师需要在课前深入了解班级每名学生的身体情况以及锻炼能力,掌握学生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低血糖、哮喘等不适宜高强度锻炼的疾病。针对特殊情况学生,教师需要对症下药,为学生合理安排锻炼内容。除此之外,在备课阶段,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特点等,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包括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锻炼等,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不仅如此,在课前准备阶段,体育教师还需要仔细检查运动场地与运动器械、及时解决运动场地不平、场地内有异物、器材破损以及器材老化等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询问学生是否身体不适或出现运动损伤,针对身体不适以及出现运动损伤的学生,教师不可勉强学生开展体育锻炼,而是要帮助学生恢复身体,减少运动损伤对学生的伤害。除此之外,在开展体育锻炼时,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先为学生安排运动强度较小、运动量较小的体育锻炼,结合学生的锻炼效果逐步提升运动强度,确保学生能够合理锻炼。在学生开展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体育锻炼时,教师需要做好保护,时刻关注每名学生的锻炼情况,避免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出现运动损伤。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后放松,帮助学生消除锻炼疲劳,愉悦身心。不仅如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让学生明白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促使学生掌握运动安全知识,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3.2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的准备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还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因此,体育教师需要结合体育课要开展的体育锻炼,做好准备活动设计,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以体育教师做好准备活动为例,首先,在每堂体育课开始前,教师都需要开展一般准备活动。一般准备活动包括原地摆臂、压腿、慢跑等一系列全身性的身体练习,在开展一般准备活动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一般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准备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根据体育课的锻炼内容开展专项准备活动。比如,体育课将要开展篮球3V3攻防演练以及战术演习,在准备活动中,教师便可开展原地换手运球、背后运动、顶点投篮等动作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白体育课将要学习与锻炼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开展准备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季节合理安排准备活动时间与内容。比如,针对体质较差、体育锻炼积极性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为学生安排较长时间的准备活动;针对温度较低的冬天,教师也需要安排较长时间的准备活动。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趣味性准备活动。比如,在开展慢跑、原地摆臂等一般准备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或通过一系列游戏,增强准备活动的趣味性。在开展专项准备活动时,教师则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互相指导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准备活动氛围。最后,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白做好准备活动的价值,举例说明准备活动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促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做好准备活动的习惯。
3.3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运动内容
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运动强度与运动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如果学生难以承受较强的运动强度与运动内容,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然而,较低强度的运动内容则无法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运动强度与运动内容。
以教师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运动内容为例,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全班每名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结合因材施教理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锻炼层次,为不同锻炼层次的学生布置对应的运动内容。比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锻炼表现、体育锻炼积极性等方面入手了解学生,当教师大致了解学生后,便可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C三个锻炼层次。A层次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强,B层次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一般,C层次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稍差。当教师在开展篮球训练时,针对A层次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内容,包括带球冲刺跑加急停投篮、半场或全场实际攻防演练、三分钟自投自抢等等。针对B层次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运动强度适中的运动内容,包括各位置投篮50次、运球过障碍、战术演练等等。针对C层次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内容,包括原地跳、原地换手、变向与背后运球、各位置投篮20次等等。除此之外,在各层次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锻炼情况,如果发现学生不适应当前的锻炼强度,应及时帮助学生调整运动内容,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通过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运动内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3.4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降低运动损伤的关键所在,在开展初中体育课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降低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以体育教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例,首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更加直观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动作要点,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动作,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比如,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展示以及正面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先为学生展示动作要点分析视频,再为学生亲身示范体育动作,深化学生的动作理解。此外,在开展体育动作教学时,针对不同难度的动作,教师需要采用对应的教学方法。比如,面对较难的体育动作,教师可以先为将学生讲述动作、随后亲身示范,再带领学生巩固动作,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其次,教师需要在每堂体育课结束后开展身体素质基础训练,针对男生,教师可以开展包括俯卧撑、举重、仰卧起坐等训练内容;针对女生,教师则可开展包括蹲起、高抬腿跳、跪姿俯卧撑等训练内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运动损伤是影响学生发展进步,降低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针对初中体育课常见的运动损伤,教师需要明确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与运动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一系列策略,保护学生安全。未来,教师仍需深入研究降低运动损伤发生几率的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玉宝.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教育艺术,2023,(10):61-62.
[2]马俊杰.初中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视野,2023,(08):116-118.
[3]张志福.高中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3):101-102.
[4]张李娟.高脚竞速运动员运动损伤产生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5):198-199.
[5]刘景坤.体育课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对策探研[J].成才之路,2017,(05):67.
[6]康才.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3-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