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林业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分析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郭正旺 姚继尧 李晓 乔江梅

延安市桥山国有林管理局 陕西省延安市

摘要

现如今,我国的林业资源丰富,在林业中,林业的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林业工程中的苗木培育技术主要从种子选择、处理与储存技术、苗床建设与管理、苗木营养管理、苗木剪伐与整形方面系统分析了林业工程中的苗木培育技术,即种子选择、处理与储存对苗木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苗床建设与管理技术直接影响苗木生长环境,苗木营养管理、苗木剪伐与整形则是塑造苗木健康株形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分析加强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其次探讨新时期林业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最后就加强林业营造林与生态保护的措施进行研究,为提高苗木培育效率和品质、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林业工程;苗木培育;种子处理;苗床管理

正文


引言

传统的苗木培育方法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诸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渐应用于苗木培育领域,为解决传统苗木培育方法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因此,研究利用科技手段改进苗木培育工艺和提高苗木品质,对于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优化林业苗木培育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1加强苗木培育基地建设

苗木培育基地是保障造林绿化用苗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修订的森林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培育林木良种、繁育林木种苗,加强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化苗木培育基地要立足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基地布局,完善灌溉、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集约化育苗水平。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穴盘育苗等先进技术,建设智能温室大棚,提高苗木标准化生产能力。加强部门协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科研院所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苗木培育基地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积极支持和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加大林木良种选育力度,强化苗木品质监管,着力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强的现代化苗木培育基地。

2新时期林业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

2.1科学选择树种

树种选择作为抗旱造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树种选择不当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抗旱造林的成效。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当地自然条件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气候特点、土壌理化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关键因素,为科学选择树种提供可靠依据;第二,建立健全树种筛选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树种的抗旱性、适应性、生长速度、经济价值等多方面因素,科学评估各种树种的适宜性;第三,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环境的天然适应优势,提高造林成功率;第四,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培育具有更强抗旱性和适应性的新品种,为抗旱造林提供更多选择。在树种选择过程中,还应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造林目标,选择适宜的树种组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同时,建立长期的树种适应性监测评价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树种选择方案。只有通过科学、系统、动态的树种选择过程,才能为抗旱造林技术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生物学基础,从而显著提高造林成功率和林木生长质量。

2.2苗床类型与选择

作为苗木培育的核心环节,苗床直接影响着苗木生长的环境和质量。在林业工程中,根据不同的树种、气候条件和培育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苗床,以达到最佳的培育效果。第一,室内苗床是在受控的环境条件下培育苗木,适用于早春或寒冷季节。这种苗床能控制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种子的快速发芽和幼苗的健康生长。室内苗床也能有效保护幼苗免受外界的逆境影响,但成本较高。第二,室外苗床适用于气候温和的季节,如春季和秋季。这种苗床能够提供接近自然条件的生长环境,有助于培养适应性强的苗木。然而,室外苗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影响,需要更严格的管理和防护。第三,高架苗床是一种将苗床抬升,使苗木根部避免受到地面的影响,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方式。这种苗床适用于湿润地区,可以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和质量。第四,移动苗床是一种灵活的培育方式,适用于需要频繁移动苗木的情况。它们可以根据气候和生长需求进行调整,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苗木的生长条件。在选择苗床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树种的特性、当地气候条件、培育目标和经济可行性。合理的苗床选择能够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后续的育苗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2.3科学配置混交林

混交林是由两个或多个树种混合组成的森林,与纯林相比具有诸多生态优势,是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模式。科学配置混交林对提升森林质置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营造混交林就是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有效途径。要立足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针对不同立地条件,科学设计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在干旱贫瘠土地,可营造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的互惠型混交林,发挥树种间互利共生效应。在水源涵养区,宜营造常绿针叶树与落叶阔叶树混交,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在重要河流两岸,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混交植被,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混交林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度混交珍贵树种、经济树种,促进生态和经济效益协同提升。加强混交林经营管理,及时开展抚育间伐,科学调控林分密度和树种组成比例,维持混交林的健康稳定。通过修枝、除草等抚育措施,优化林分光照和养分条件,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提高混交林抗逆性。探索复层异龄混交林营造模式,模拟自然森林演替规律,通过树冠分层、径级配置、适度留茬等措施,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近自然森林。积极推广应用混农林业等复合经营模式,在混交林下发展林下经济,培育食用菌、药材等特色产业,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4进行科学播种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种子是科学播种的前提,根据林地的环境特点,选择耐旱、耐寒或抗病性强的树种能够有效提升林木的适应性。种子处理是播种前的关键步骤,包括层积、催芽和消毒等,这些处理旨在打破种子休眠状态,促进其在自然条件下迅速而均匀地萌发。科学播种还需精确控制播种的时机和密度,播种时间应选择在气候条件最适宜种子萌发的季节,如在雨季来临前进行播种,利用充足的雨水资源促进种子的萌发。播种密度则需要根据树种的生长习性及未来林分管理的需求来调整,适当的密度可以避免幼苗之间的过度竞争,同时保证足够的阳光,有利于病虫害的控制。

2.5肥料种类与施用方法

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用方法是保证苗木获得充足营养的关键,在选择肥料种类过程中应关注苗木的生长需求和土壤条件,通过采取适宜的施肥方式确保苗木获得充足的养分。有机肥料是一种常见的肥料种类,通过有机肥料的应用能改善土壤结构,也能通过施肥管理增强土壤的肥力,通过缓慢释放养分的方式为苗木提供持续化营养,为苗木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支持。与有机肥料相对应的是无机肥料,主要包括氮磷钾复合肥料、磷酸二铵、尿素等,这些肥料含有丰富的主要营养元素,可以给不同苗木生长阶段提供针对性的营养成分输送,具体需要根据苗木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无机肥料,通过施用有机肥料让苗木在生长过程中获取充足的营养成分。除主要营养元素外,苗木在生长过程中也需要补充铁、锌、铜、锰、硼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能改变土壤缺乏微量元素的状态,进而提高苗木吸收营养成分的整体效率,给苗木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肥力保障。在苗床建设前,通过在基质中混入适量的有机肥料或复合肥料,为苗木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助于其初始生长。在苗木生长过程中根据其生长状态和需求,适时进行追肥。将肥料均匀撒在基质表面,轻轻覆土或施用液体肥料进行浇灌。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料,能够快速补充苗木的微量元素需求,尤其是在发现营养缺乏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根据不同苗木的生长状态和需求,采用定向施肥,即将肥料直接施加在苗木周围的基质中,以满足其局部养分需求。定期监测苗木的生长情况和养分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苗木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

2.6做好日常管理

定期的林地巡查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管理人员应监测林木生长状况以及时调整管理策略,调节水分供应,采取疏伐措施以优化光照。适时的灌溉和施肥是维持林木生长的关键,灌溉应根据气候条件进行调整,避免水分过量或不足影响树木的生理活动,施肥则应基于土壤肥力测试采用科学的施肥计划,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必需的微量元素,以支持林木的健康成长。同时,调整林分密度,以减少树木之间的竞争,优化资源的分配,从而促进林木的均衡发展,提高林分的整体质量。

3加强林业营造林与生态保护的措施

3.1提升管理水平

当前一些林业工程项目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部分林业工程缺乏系统科学的造林规划,在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造林密度等方面考虑不周,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林成本增加。同时,对已造林地的后续管理不到位,疏于对病虫害的防治,使得林木长期受害,生长受阻。在幼林抚育阶段,管护不及时,除草、松土、施肥等抚育措施实施不力,未能为幼树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导致幼树成活率低,生长缓慢。管理上的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林业工程管理者自身的林业科学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先进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推动抗旱造林技术发展的重要任务。

3.2技术普及与培训策略

针对技术型人才挑战,也可以制定技术普及与培训方案,使从业者的科技应用能力和水平得以有效的提升。通过建立培训机制,并开展针对不同技术和操作方法的培训课程,进而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操作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也能够提升从业者的技术素质,进而增强其应对科技挑战的能力;还可以建立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体系,并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和问题解决方案。通过设立技术热线和在线平台,来及时解答生产者的技术疑问,并进一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来促进行业内技术经验和信息的分享与交流,进而推动科技应用的共同进步。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地区和农民的科技宣传和教育,并进一步提高其对科技应用的认识和接受程度;通过开展科技知识普及活动,可以向农民宣传科技应用的重要性和优势,并激发其科技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或通过增强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意识,来推动科技应用在林业苗木培育中的广泛应用。

3.3强化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旱造林领域已研发出多项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但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却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像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一些先进实用的抗旱造林技术,因成本较高、操作较为复杂等原因,在一些林业工程中未能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增效作用。与此同时,在一些已应用抗旱造林技术的林业工程中,由于造林者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加之缺乏系统科学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导致技术应用不规范,抗旱造林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如整地、造林密度、混交造林等,更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把关,如操作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抗旱造林技术日益完善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广大造林者的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抗旱造林技术的科技优势

结语

林业营造林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则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可以减少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储备。因此,应提高对林业营造林与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淑英.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11):182-184.

[2]张俊仙,张凤仙.浅析新时期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J].农家参谋,2022,16(4):132-134.

[3]杨帆.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21,26(9):63-64.

[4]钟威,张迪.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要点[J].乡村科技,2020,11(36):86-87.

[5]娄高丰.探究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0,18(12):132-133.

[6]李素艳.辽西地区栓皮栎园林业苗木培育与中草药知母复合经营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20(23):2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