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路径
摘要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劳动教育
正文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总结出的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体现古代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追求。这一文化遗产,当前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幼儿教育的舞台上,教师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将二十四节气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可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更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优秀品质,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一、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价值
通过向幼儿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来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并引导他们深入地探索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及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到幼儿园劳动教育体系中,能根据每个节气的性质,教师设计针对性地寓教于乐的劳动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内在意义与实际价值,更可以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崇敬之情,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在实施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积极倡导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与各个节气紧密相关的手工艺品、传统美食等。这类活动能有效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更让他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各类劳动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之间的团队协作水平,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将学会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及如何合理分工合作,对他们今后的社交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如此,还通过为每位幼儿分配具体且明确的劳动任务,强调他们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以此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而幼儿们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到,每一项劳动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团队中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与付出,所有人都应为团队的成果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承担责任。
二、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尽管劳动教育对于幼儿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实践中,劳动教育却常常被视为次要甚至忽略,这种现状主要体现在幼儿园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和实施不力方面。一方面,许多幼儿园没有将劳动教育提升到课程层面进行系统化设计,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结构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内容过于狭隘,往往只关注幼儿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忽略劳动教育在更广泛的社会、自然和家庭环境中的应用和拓展。这种对劳动教育的忽视既限制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发展潜力,也阻碍了幼儿通过劳动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认知的可能。
(二)幼儿劳动主体性缺失
劳动教育本应是以幼儿为主体,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但在实际中,常常看到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被忽视甚至剥夺,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过度主导,缺乏对幼儿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的关注,导致幼儿的劳动参与度和自主性受到严重压制。长时间如此,会降低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更阻碍他们通过劳动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培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因此,急需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观念,尊重并发挥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通过更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劳动潜能和创造力。
三、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组织文化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认知能力
幼儿对于二十四节气和劳动概念的掌握,是建立扎实劳动教育体系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及其与劳动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融合理论与实践,大幅度提高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挖掘二十四节气与劳动的含义,培养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今后的劳动实践奠定基础。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比较丰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对其进行恰当分解,以便于幼儿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渐领会。例如,在文化教育环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2-3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气作为教学重点,并准备相应的图文资料。这些资料要以图像为主,配以简洁的文字解释,并按顺序进行编号,方便幼儿根据编号回答问题。
例如,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作为切入点,设计启发式问题,如:“你了解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吗?”“它由哪些具体的节气构成?”“立春、雨水、惊蛰这三个节气分别对应哪一天?”“它们各自代表哪个季节?”“这些节气的到来预示着什么?”等。同时展示与这些节气相关的图文资料,引导幼儿结合资料来回答问题,帮助他们初步建立对二十四节气的整体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变化联系起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探究劳动技能的理论知识,如:“在这些特定的节气里,农民通常会进行哪些农事活动?”“为什么选择在这些时机进行这些劳动?”等。
(二)师幼共同创设节气环境,营造节日氛围
校园环境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与教师设计的教育行为相互呼应。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环境创设包含显性与隐性两大层面,二者相互交织,共同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在显性环境方面,注重物理空间的规划与教学材料的策略性投放。例如,“二十四节气”,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根据这一主题创作精美的节气图画,随后将这些作品精心布置在教室的显著位置。这样节气的变换便以直观且有创意的方式呈现在幼儿眼前。更进一步来说师幼可以携手在阳台区域构建一条“二十四节气四季长廊”,在这条长廊中,精心挑选并种植的季节性植物、设计的节气标志等,共同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四季交替与节气变换的画卷。
而对于隐性环境的创设,则更多地注重文化气息的营造与心理环境的塑造,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节气的内涵,结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对班级环境进行调整,适当融入各种传统节日的元素与习俗。例如,端午节,教师可以在夏季主题活动中引入包粽子、制作龙舟装饰等有实践性的体验项目,还应该在教室的布置方面巧思妙想,如,挂上寓意驱邪避疫的艾草与菖蒲,播放描绘端午节习俗的儿歌与故事等。
(三)借助先进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入,已经改变了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这种趋势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带来的独特优势,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一定的活力与可能性。对于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幼儿来说,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很难长时间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效果,让幼儿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在这样的前提下,现代幼儿教育体系中的教师急需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为实现教学与科技的融合,教师应主动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并巧妙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为教学创新构筑坚实的基础。通过引入多元化、有创意的教学元素,教师能为幼儿营造出全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利用这些技术工具的引导,让幼儿亲身参与劳动实践,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丰富知识,进行详细的课程设计,将这些宝贵的自然与文化知识制作成微课视频,供幼儿在课堂学习中观摩与领悟。当谈及“立春”这一节气时,教师可以融入一段描绘小花小草从枯萎中复苏、逐渐染上翠绿的视频片段,来形象地揭示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在介绍“春分”时,教师则利用古老的“竖蛋”游戏,通过这一有趣味性的活动,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至于“立夏”的节气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茂盛大树下幼儿欢快乘凉的情景,帮助他们真切感受到夏天的热烈与活力。在利用这些生动视频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视频的展示,还要配上详细而贴切的解说,向幼儿分析每个节气的独特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幼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强化幼儿们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设计出更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谷雨”这一节气,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园区的绿地上亲手播种,体验从播种、施肥到除虫的完整农耕过程。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知识体系,为幼儿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环节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在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如果教师能智慧地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融入其中,将会对幼儿的劳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种融合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这样有文化内涵的劳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而这种以文化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及实践,将为幼儿今后成长为具备高度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并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志萍.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路径[J].亚太教育,2024,(08):64-66.DOI:10.16550.
[2] 王连照.落实劳动教育的时代审思与路径探究[J].中州学刊,2024,(05):87-92.
[3] 朱文雅.班级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25):58-60.
[4] 许楠,苏立宁.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0):109-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