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山歌红色档案资源的整理与传承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农冬梅

广西百色学院 533000

摘要

百色山歌是百色地区的重要瑰宝,其中有着很多歌颂革命者的内容。为此,整理百色山歌红色档案资源以及传承百色山歌就显得非常重要。文中,就对百色山歌红色档案资源的整理与传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百色山歌;红色档案资源;传承

正文


百色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城小市,包括壮、汉、彝等7个民族聚居。自古以来,有语言无文字传承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沟通多是用山歌,用歌表情、用歌达意、用歌宣泄情感等成为了他们沟通的语言,山歌就似他们身体流淌的血液,是生命中重要的存在。[1]百色山歌与其他民歌一样来源于生活,是穷苦百姓不用花金钱就可以获得的精神食粮,接至地气的言语,朴实无华的歌唱形式,让90多年前的革命者们得以借助山歌的贫民性语言和歌唱的方式,成为引领各族人民勇于反抗不公平的压迫,获得了解放的指路明灯。革命者创作的山歌,词语直白意思明确,深入神魂。正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我们党提出了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红色江山祖祖辈辈传承下去。因此,对百色山歌红色档案的整理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建党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百色山歌红色档案资源的新时代价值

1.革命历史凭证。作为红七军发源地的百色,由革命者把各族人民一直以来贫困交加的真相以求真求实的山歌传唱方式来教导大众,让世代受压迫的穷苦百姓奋起了反抗,山歌宣传的力量达到极致,山歌的价值不可估量,革命化的山歌成为了受压迫着的引领明灯,在红档案中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特殊档案资源,是革命历史发展的重要凭证之一。这些红色歌曲产生于革命战争时期,歌曲创作随意而生,体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色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记录了百色革命发展的进程,我们从歌曲所描述的情景,可以了解当时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和切,是重要的革命历史凭证。

2.优秀的红色文化价值。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自强不息革命精神、不屈不挠奋斗精神、团结一心民族精神、前赴后继牺牲精神的伟大实践中凝结出来的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怦然心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最好的表达。百色山歌中的红色歌曲蕴含着百色山歌特色、革命意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歌曲始终散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印记。丰富百色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丰满了百色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3.新时代育人价值。百色山歌中的红色歌曲为新时代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首红色山歌的产生都是在贫苦人民迫切希望解放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一个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百色人民进行血与火的革命斗争真实的记录,是符合开新时代红色教育。这些红色歌曲档案史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历史素材, 让受教育者在美妙的民族歌曲影响下潜移默化的受到建党精神的感染与激励。

4.艺术传承价值。百色山歌中的红色歌曲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百色山歌的革命歌曲不仅记录了百色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而且延续和承接了百色的歌唱传统。这些红色歌曲具有百色的地方特色,不同民族运用自己不同的地方方言和独特的民族风俗来展现,真切的展现了百色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属于原生态的歌曲。

二、百色山歌红色档案资源

1.红色歌谣萌芽阶段(1921-1923),对封建阶级衙门苛捐杂税、军阀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的不满。这一阶段是中国民主革命兴起的时期,袁世凯盗窃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劳苦人民依然在军阀的统治下过着蝼蚁般的生活,1921年9月接受了《新青年》新思想的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韦拔群同志回到故乡-百色厅辖区的东兰县,开始了农民运动的初步尝试。这一时期,在百色的农村里开始涌现了不少反映农民思考穷苦原因和反压迫萌芽的红色歌谣,有《土豪劣绅四字经》、《东兰哪会乱乎乎》、《地主真心毒》、《甜了地主苦了我》《帮工苦》《左江流水慢悠悠》《农民叹歌》等对凄苦生活不满,对剥削他们的土豪劣绅愤恨。因为在家乡组织农民自卫军三次攻打东兰县城,带领百色的人民闹革命,农运会领导人韦拔群被桂系军阀通缉,1924年8月被迫离家远赴广州,寻找为人民求解放的道路。

2.发展阶段(1924-1928)

1925年受广东省委指派,一批胸怀大志向的革命青年来到了广西,开始了广西党组织的建设。这个时期正是广西新旧桂系军阀乱战的时期,整个中国处于军阀混战阶段。1925年5月,参加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韦拔群回到广西,继续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10月,广西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中共梧州支部,同年12月,中共广东区委,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委派一批广州农讲所毕业的共产党员回广西开展农民运动,广西的革命建设进入了组织化、规范化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百色人民的革命热情在经历了军阀镇压后重新被点燃了,涌现了有《多谢孙文的好心》《不做革命活不成》《脚踢仲有滚他娘》《跟列宁向前》《齐起来联络》《打到地主》《他们毒过麻风草》等一批目标明确闹革命的红色歌谣。到1926年年底,先后开办了三期农讲所的东兰县,有11个区农会、134个乡农会建成,先后培养了5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奠定了百色起义胜利的坚实基础。

3.兴盛阶段(1929-1930)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失败,1929年5月,蒋桂战争结束,7月,张云逸带个改变黑暗社会的抱负来到广西,任广西教导总队副主任兼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9月,中央代表邓小平以广西省政府秘书的公开身份从上海取道香港经梧州来南宁工作,主要负责上层统战工作和领导广西全盘工作。1929年9月底,俞作柏、李明瑞通电反蒋,邓小平在正确分析左右江地区有党组织和近十年农民运动基础上,刚毅果决,即刻兵变,把我党掌握的三支部队拉出南宁,转移至左右江。部队进入右江后,围歼了豪绅与反动武装部队。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胜利,红七军正式成立。这一时期共产党带领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给穷人做主等一系列为民服务,使左右江民革命志气达空前高涨。这一时期产生了不可枚举的红色歌谣,如《共产党领导真正确》《张军长领导穷人闹革命》、《土地革命山歌》、《红军来到龙江岸》、《有了红七军》《盼来了红七军》、《盼着红军来尝新》、《红七军战场歌》、《邓斌是条大金龙》、《红军红又红》、《红军打仗赛孔明》等歌谣。

这一时期敢于推翻压迫势力的新观念以锐不可当的攻势冲向贫农、佃农、雇工等受压迫的阶层,并被大众所接受让苏区各族劳苦民众革命斗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是百色起义的胜利,右江苏维埃政府通令颁布执行的《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在当时流传的工农政府真英明工农政府真英明,救百姓,奴隶今日得翻身;镇压土豪和劣绅,抓打印,夜夜梦里笑出声;制定新法除旧令,为人民,丈田分地给农民,不忘邓斌来领导,率红军,打败敌人天地新[2]9 歌词把穷苦人世代听祖传,代代信鬼神,勤快劳作的结果是日子越过越穷,跟着邓斌走,共耕有饭吃,让穷人从剥削压迫的封建阶级洗脑中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歌词中把邓斌和邓斌带来的红七军才能给穷人不用计饭棍也能有饭吃,让穷人的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想法,革命的火种开始默默的在穷人的心里点燃

这阶段革命理想宣传形势如火如荼民众自发传唱如《建立苏维埃政府》、《右江飘红旗》、《共耕社的歌谣》、《土地回老家》《人间地狱要踏平》、《千田万垌落金霞》、《搞起团结事才成》《送郎当红军》等。《穷人翻身歌》唱到:“我们大家都是人,我们这样穷,哎哟!地主剥削给我穷。 没有衣服、吃不饱,谁个可怜我穷人。现在革命得成功,我们农民要团结,打到恶霸与地主,从起穷人得翻身, 哎哟!从此穷人的翻身。”这个歌谣前面两段都是当时穷人的没有革命前的真实写照, 干重活,饭吃不饱,无衣服穿,从年头忙到尾,就知道自己是穷人,是地主剥削造成的, 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寻找出路,第三段的现在革命得成功,有饭吃,有衣服穿,有出路了, 但是这样的出路要穷人一起团结起来革命才能得翻身,前后的生活对比,接地气的歌词, 适合所有人传唱,在歌谣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只有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穷人团结起来跟着闹革命才能翻身, 这样的传唱方式让目不识丁的穷人在思想上直白的认识到了为什么贫穷的原因,让民众更为直观的接受革命的目的。

4.消沉阶段(1931-1932)

1930年3月龙舟起义失败后,红八军余部经过艰难突围,10月在凌云县上岗村与红七军汇合,11月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一路沿途征战,到达中央苏区时已不足2000人,损失惨重。苏区的革命条件在反动政府的连番镇压下,形势越发的艰难。党在这一时期组织力量在苏区进行了游击战,带领本地的人民继续跟反动势力进行斗争。1932年10月,奉命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农民领袖优秀的壮家英雄韦拔群同志牺牲,苏区革命进入低迷的沉静状态。这一时期的红色歌谣有想念英雄的《想起韦拔哥》、《东兰有个韦拔群》、《歌词韦拔群》、《跟着拔哥上西山》等歌谣也有想念苏维埃政府的《东兰高山千万重》、《西山红旗永不倒》、《歌唱恒里岩》等歌谣,这些歌谣都表达了苏区人民对革命一时失利并不害怕,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革命形势低沉,随着恒里岩战役失败、韦拔群牺牲,红色歌谣也被迫转向了沉默。但是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向往和纪念,并没有在低迷中消失,而是在默默的在底层社会发酵。在《红七军北上去江西》:“谁是革呀命,主力军哩呀嘹,中国的工呀农兵。红七军北上去江西,指望革命得成功。白军狗子来烧杀,鲜血染恒里洞咯哝咧”这些红歌虽然有思念、哀悼,但是却真实的表现出了肯定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心。

三、新时代百色山歌红色档案资源的传承途径                         

 1.搜集整理歌谣文本,抢救红色档案资源。百色山歌中的红色歌曲产生于百色地区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歌曲大多是即兴口头创作,传唱方式也是口口相传,鉴于当时的生产力情况,识文断字的文人少,且阵营不同,红色歌谣的传唱缺少文字记录,随着时代的迁移, 社会发展的新方向,红色歌谣传唱者的老龄化,当地方言与不同时期官话的结合,很多方言词语无形中会变成了新词等,使得这些红色歌谣渐渐的出现了断崖式断层。很多有价值的红色歌谣流失在了时代里。保护好山歌最好的途径是田野工作,只有下到民间走到山歌传唱的发源地,才能直接获取原味的民歌。[3] 有深入到山歌的发源地,与歌者深入接触,才能更深入和透彻地了解民歌的根源和背景故事,从而见微知著,发掘出其所在地区的民族精神。

2.培养百色山歌传承人,壮大百色山歌队伍。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时代进步的脚步更快,面对面的沟通已经被便捷的通讯工具取代,大范围团聚的山歌对唱、山歌表情的情景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青少年对山歌传唱减少了热情,造成山歌传承人越来越少, 发展山歌传唱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传承的一项重任。一是各地应加强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宣传和培训,组建山歌文艺团队,在当地的重要节日或结婚庆典,用唱山歌表达情意,促进节日或结婚庆典的喜庆氛围,也有利于山歌的宣传和普及。二是百色红色山歌进校园,做好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学校是学生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的佳教育平台。让红色歌谣在校园里百花齐放,在文化学习的熏陶下让红歌润物细无声的走入学生的心灵,开设山歌的通识课程,在传承中,让红色歌谣依然唱响,利用三月三壮家歌圩的契机,让山歌继续传承,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气歌,在不同的节气里,能用地方的歌谣进行对歌,在对歌的过程中,讲述90多年前的当地传唱的红色歌谣,共享红色歌谣的魅力,引导学生用身心去体会,去歌唱。学校科学的引导学生在传唱红歌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新时代的山歌,以旧歌谣的曲调换上新时代的正能量的内容,让新红歌与老红歌齐驱并进,借助各类融媒体平台的资源,以玩带学的说唱蹦跳的形式,以学生年龄为分界,开展类似于青春行,红歌情,少年乐,红歌唱等多种主题进行红歌的传唱教育,创新继承,让红歌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革命者光辉的形象同时还能够达到对师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达到彰显文化自信的目的。

3.以时具进,用红色歌唱新时代赞美欢乐新生活。从红歌萌芽、发展、兴盛、消沉一阶段的发展,红歌歌谣中歌词在随着革命发展、社会变革、身边事物变化,在不停的更新、曲调不停的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即兴的表现,深受民众喜欢的词曲、朗朗上口的乡音。民众思想的成长到革命的成功,都变现的淋漓尽致。《分谷子是谎言》:田垌的田大又广,犁田的人受苦又受难,顶饿出工肠欲断,三分谷子是谎言穷人越想越流泪,谷黄空见入仓,我穿褴褛他穿新,人人见,他吃鱼肉我吃糠,三分谷子是谎言。”底层人民开始了反抗的尝试,一首壮族歌谣《人间地狱要踏平》:“公爷说我是羊命,娘胎生来吃草根;一天三餐三流泪,从来未见得松容;说我大脚板大如盆,走路冬冬刮尘风;如今跟着拔哥走,人间地狱要踏平。”劳动人民开始跟着组织进行了反抗的斗争;《同心协力来抗旱》:有党来领导,不怕自然灾害呢;同心协力来抗旱,粮食丰收得归呢仓”苏维埃建立,喜讯传的快,灾害面前都不怕,革命自信满满;《想起革命多艰难》:“想起革命多艰难,讲个后代记心坎;流了几多血和汗,才有人民好江山。多少白天饿肚子,多少夜晚睡山岩;家破人亡妻子散,肚里苦水吐不完;流了几多血和汗,才有人民好江山。”革命成功的欢心,新旧的社会,不一样的生活,过程的艰辛,担心后代辜负,不会用文字书写表达,用山歌传唱,让后代知道佃农有了土地才能称其为农民,土地革命在右江各地遍地开花,真正让农民参与到了分田地忙碌中的快乐,获得了土地的佃农真正成为了农民,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解放。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壮美的革命传唱出来,让更多前途渺茫的佃农从歌声中找到解放自己的道路,让红色的歌曲传唱的更广,让更多的贫民受惠。“跟随共产党,翻身齐有分;不论老和少,人人有田耕。田地都均分,吃穿也平衡;分田又分地,没有谁争论。90年前人民翻身做主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党带领人民在振兴农村、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新时代,我们更应该让红歌的力量引导沉迷于网络媒体的人民回到正常的社交活动,山歌的群体对唱、合唱,边唱边跳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欲罢不止,山歌内容即兴,社会动态,任何事情都能成为山歌的内容,以借鉴山歌的传唱方式和山歌即兴的内容,让我们继续把开口能唱新事物,群众一听就会唱,群众一唱乐开花,乡音不改,内容长新的山歌传承,让新时代的红歌传唱不息。

 

参考文献:

[1]简华春.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4).

[2]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3]张宛艳.桐柏山歌历史探源与史料整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