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虚拟仿真技术促进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高职教育;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创新
正文
思政课程是高职教育核心组成部分,承担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生动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交互式学习,丰富教学手段。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职思政课程,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社会现象,增强学生参与感,提高学习趣味性。
一、以虚拟仿真技术促进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创新优势
(一)增强教学直观性与生动性,提升学习兴趣
虚拟仿真技术创建三维立体虚拟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中,亲身体验思政课程所传授知识价值观。例如讲述中国革命历史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重现关键历史场景,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学生可“亲历”历史事件,感受革命先烈英勇,加深对历史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为学生提供安全可控虚拟实践平台,学生在这里进行各种模拟实践,如模拟法庭审判、社区志愿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等,无需承担实际风险成本。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职业素养,为后续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促进个性化学习,满足多元需求
高职学生具有不同学习背景、兴趣爱好,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特点提供定制化学习路径。例如,对历史事件感兴趣的学生,可提供深入历史场景模拟;对关注社会问题学生,可设计相关社会现象分析模拟。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虚拟仿真技术打破客观限制,通过互联网连接全球教育资源,将世界各地历史遗址、博物馆、知名企业等“搬进”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游览”世界,拓宽视野。模拟难以在现实中重现极端条件,如自然灾害等,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学习应对策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三)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学反馈
在虚拟仿真环境中,教师实时监控学生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学生通过虚拟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实时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增强学习协作。即时双向沟通机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更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个人成长。虚拟仿真技术是教学工具,可供学生自由探索、尝试创新,不受现实世界束缚。自由探索精神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二、 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方式滞后性
许多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教材内容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深刻理解。教学方式单一,多以教师为中心。高职院校面临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受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学校难以提供足够实践机会,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即使有机会实践教学,亦缺乏专业指导机制,导致实践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不高
在高职思政课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是普遍存在问题。课程内容抽象,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动力。低参与度和低兴趣状态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阻碍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缺乏系统专业培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空洞乏味。部分教师对新教学技术了解不足,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要求,影响教学效果提升。
(三)社会需求与课程目标的错位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高职思政课程目标理论知识传授占据主体,道德规范、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力度下降。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错位,导致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三、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思政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 推动教学内容创新
虚拟仿真技术能创建逼真的虚拟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中。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可利用这一技术构建情境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思政课程所传授知识。高职思政课程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特征。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现实社会中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分析。例如,针对当前社会关注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设计相应虚拟仿真场景,让学生深入其中去了解社会问题来龙去脉,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思政课程中,设计一系列互动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探索交流。例如,设置关于职业道德事件的虚拟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职业角色,面对各种道德困境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行动。高职学生有不同学习背景、兴趣爱好,传统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引入个性化学习资源,还可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特点提供定制化学习路径。例如,设计虚拟思政学习平台,包含丰富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兴趣需求选择学习。根据学生学习数据和反馈智能推荐,确保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虚拟仿真技术为跨学科融合提供可能,例如讲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将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设计综合虚拟仿真场景,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分析解决。拓宽学生视野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思政课程采用讲授式教学,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可推动思政课程从讲授式教学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在逼真的虚拟环境中,能让学生在其中自主探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教师则成为学习引导者。例如,在讲述中国革命历史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索,发现历史事件之间规律,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思政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掌握。传统实践教学受到时间、空间、资源等条件限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虚拟仿真技术可突破限制,为思政课程提供丰富实践教学资源,能创设独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虚拟社会调查、虚拟志愿服务、虚拟职业体验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操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思政课程价值意义。
虚拟仿真技术能为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提供新平台,有助于加强小组合作教学。创建虚拟学习社区,让学生在其中在线交流、讨论合作,教师随时参与学生学习过程。支持多人在线协作和角色扮演,为合作学习提供丰富形式。例如,讲述社会问题时,设计虚拟多人协作任务,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分析社会问题。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思想交流。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并不意味要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线上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提供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线下教学则面对面交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
(三)加强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
构建集课程管理、资源共享、互动交流、考核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支持多种虚拟仿真软件集成,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为思政课程提供丰富教学场景。通过统一平台管理,教师轻松上传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学生则能在同一平台完成预习、学习、实践、复习等全过程,实现教学活动无缝衔接。具备数据分析功能,收集学生学习行为,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资源整合是提升虚拟仿真教学效果关键。广泛搜集和整合国内外优秀思政教育资源,包括历史文献、案例分析、时事热点等,将其融入到虚拟仿真场景中,使学习内容贴近现实,增强教学时代感。鼓励教师团队自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虚拟仿真教学案例,如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创建虚拟纪念馆、历史事件重现等,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思政课程魅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与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心理学等学科合作,共同开发跨学科教学项目,模拟复杂社会现象、心理过程或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思政问题,培养跨学科思维方式。打破传统思政课程界限,使教学内容更多彩,符合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
强化师生互动功能,设置讨论区、协作空间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见解。利用平台跟踪记录功能,教师可了解每个学生学习进度和,实施个性化指导,帮助每位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找到成长路径。持续优化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功能,确保其技术先进性。提升平台兼容,支持更多设备接入。优化界面设计,使其简洁易用。加强数据安全措施,保护师生隐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师生对平台意见,及时调整,确保平台满足教学需求。
(四)加强师资培训与资金、技术支持
针对思政课教师,开展虚拟仿真技术基础、软件操作等全方位培训,确保每位教师熟练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核心技能。通过在线课程、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虚拟仿真教学内容能力,实现技术与教学无缝对接。组织专题研讨会,邀请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专家,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虚拟仿真技术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鼓励教师从传统讲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建立虚拟仿真教学案例库,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共同开发具有思政特色虚拟仿真教学场景。通过案例分享会,促进经验交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内容吸引力。增加专项培训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关于虚拟仿真教育学术会议、研修班,保持对行业动态敏锐洞察,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形成终身学习良好氛围。设立专项资金,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同时组建技术支持团队,负责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日常维护、功能升级,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根据思政课程具体需求,定制化开发虚拟仿真教学模块,如历史重现、道德困境模拟、社会现象分析等,增强教学内容沉浸感,使抽象理论具体化。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加密技术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确保虚拟仿真教学环境信息安全,增强师生对技术信任度。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定期收集师生对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反馈意见,通过数据分析指导技术改进,提升用户体验和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以前所未有广度融入教育领域,为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创新开辟广阔天地。虚拟仿真技术如何以其独特优势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学习体验,丰富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学生不再是被动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探索者、积极参与者,学生自身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动力得到显著提升。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促进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知识视野。在后续教育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路径,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姣. 仿真虚拟技术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运用分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2):32-34.
[2]陈旖倩.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间路径探究[J].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研发,2024,06(20):168-169.
[3]张冬钖,刘卫财.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时间教学中的应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41):140-147.
[4]白玉先,范俊杰. 虚拟仿真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2024(5):6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