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卖瑞外提·沙亚哈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市博尔通古乡中心学校 832100

摘要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核心要求,结合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群体共性,运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有关资讯,围绕“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一题撰写,针对这一方面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若干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素质化课堂”的构建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宗旨;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不少小学美术教师却在事实上弱化了美术教育的价值,未能对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就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小学美术教师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生活化、实践化双元主题来优化具体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积极开发生活中的美术资源

(一)开发生活中的色彩教学资源

绝大多数的美学创作都离不开对诸多色彩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的魅力根源就在于多种色彩的巧妙融合与搭配。在传统的色彩教学当中,很多小学美术教师习惯于以“就事论事”的思维来设计有关环节,把目标种类的颜色以“干巴巴”的形式呈现在黑板或电子屏幕上来介绍它的属性和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方式——这显然会让学生感到无比枯燥。比如对于《春天的色彩》这一课的讲解,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走进校园的花丛当中,鼓励学生自由欣赏青翠的小草、娇艳的鲜花和颜色深厚的泥土,让学生们从中辨识一下自己所知道的颜色,同时让学生们围绕自己最喜欢的色彩来畅所欲言。如此一来,学生们对颜色的感知就有了温度和质感,能够让自己充分融入对生活中美学元素的体会和品读中,并且在更高层级上促进学生对色彩之美术灵性的感知生成。

(二)开发生活中的线条教学资源

一项美术意象的体现需要以线条作为最基本的支撑,而“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线条”则成为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小学生对“线条”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数学等文化课程理念的制约;然而相较而言,美术领域内的线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种类上都要丰富得多。据此,小学美术教师就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去搜寻、提炼有关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体会多元形式的线条在一些日常物体中的体现,组织学生深入体会多种线条所能呈现出的艺术美感,进而为之后的线条教学做好铺垫。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们身边的线条》这一课时,教师不妨先让学生们抛开书本,组织学生们从教室里的陈设或者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中找到不同形式的线条,如讲桌“直来直去”的边沿、花瓶身上的“S”形曲线或者水龙头滴下的水滴形成的虚线,等等。在这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试着利用这些线条来做“排列组合”去勾勒出自己喜欢的形象。

二、在生活中激发美术创作的灵感

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但是他们却对自己“生活圈”中的诸多存在怀有熟悉且好奇的复合态度,也十分希望自己可以从这些存在中找寻到契合自身的情感体现。基于对学生这一共性心理的有效利用,小学美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留意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从中获取满足于美术创作的材料和思路、灵感,使学生们的美术视野更为集中到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上,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术所具有的“反映现实生活、升华生活”的意义。比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喜怒哀乐》这一课的讲练活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借助联想的方式去回忆自己身边不同人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表现,如同桌考试失利时的表情、妈妈被别人夸赞“真年轻”时的表情以及弟弟被小区里的流浪狗吓到的表情等等,从中提炼出对应的情绪,并进一步总结出每种情绪所对应的表情中的共性面部特征,而后再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成果去试着开展练习创作。这样的引导方法让学生的美术创作思路能够以过程中的方式来生成,同时也为这条思路的假设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生活支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美术作品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小学美术教师在达成了强化学生美术实践能动性的目标后,还应当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拓展,为学生拓宽美术实践活动路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感受美术的多元魅力,同时令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具体而言,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常常将“美术”和“画画”完全等同起来。为了改变学生们的这一认知,小学美术教师在设计美术实践活动时理应结合课程主题、内容以及学生们的兴趣、能力来引入更多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种类的美术艺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比如在带领学生开展以“文化故事”为主题的美术艺术创作活动时,教师不妨向学生介绍包括《智慧女神雅典娜》《盘古开天》等根雕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骑士》等油画作品以及《桃园三结义》《孟母三迁》等剪纸作品在内的多类型美术艺术品,而后挑选出契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作品来鼓励学生做模仿式创作。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美术思维将得到更大的拓展和丰富,美术技法体系的构建也将进入到更高的维度,而教师也可从这些活动中及时发现不同学生所具有的多种美术天分,进而让高维美术课堂的构建成为可能。

、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刻认识并大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多元主题设计出复合性的教学策略体系并建立起美术课堂和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趣味之间的一道道“桥梁”,带领学生深入感受美术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学习、应用价值,依托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内在情怀去进一步提升美术课程教学效率,最终让学生学会美术、用好美术、爱上美术,从而为他们日后的美术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雯 .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初探[J. 牡丹,202236):101-102.

2]孙黎黎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23203):53.

3]赵露露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3):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