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融·践: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践与思——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图形与几何;教学践与思
正文
在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正逐步深入,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不仅涉及数学知识,还与几何、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框架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界定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综合多个学科知识来探究某一主题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与互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将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融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包括: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学习内容生活化、情境化,学习过程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结果全面性、创新性。
内涵 | 特征 |
学科融合 | 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科学、语文、社会等)的知识在主题学习中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
生活化 | 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
探究性 | 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合作性 | 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享知识,共同成长。 |
全面性 | 学习结果不仅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
创新性 | 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 |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情境教学的价值。融合教育则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拥有多种智能,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培养这些智能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道德、智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学生树立持续学习的观念,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未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合: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学科间的融合策略
1.学科知识点的整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点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例如,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将几何图形的学习与艺术课中的绘画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绘画中认识和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学科教学方法的综合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讲授、讨论、实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到数学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图形运动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图形的位置变化以及运动前后位置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变和不变。
3.学科评价方式的统一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态度、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其合作能力。
(二)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融合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时,教师让学生带来各种立体物体,如球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和区分这些立体图形。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学科与情感、态度的融合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情感态度的培养同样重要。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时,教师设计一个“图形接力”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接力的方式来完成图形的变化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次尝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学生的答案不正确,也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建立起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态度。
三、实践: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案例——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涉及小学数学中的几何知识,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的二维和三维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立方体、球体等。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还要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图形的属性,进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分析中,重点要考虑如何将抽象的几何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加深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剪纸、拼图、搭建模型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定
设定教学目标时,围绕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掌握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各种基本图形;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和属性,如圆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立方体的体积计算等;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分享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物体和图形知识。例如,教师设计一个“图形接力”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平面和立体的基本图形。或者,教师利用校园环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各种物体和图形。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见到的物体和图形有哪些特点?”“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问题,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教授环节
新课教授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种物体和图形,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形状和特征。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语言,为学生讲解这些物体和图形的名称和定义。教师通过举例、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计算和解答问题。
3.实践操作环节
实践操作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制作各种图形模型,或者利用废旧物品创作有趣的立体图形。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又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4.总结反思环节
总结反思环节是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梳理出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哪些物体和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它们?引导学生探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让学生思考:在学习物体和图形的识别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例如,让学生思考:通过学习物体和图形,你有什么收获?你对数学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例如,对学生的评价如下:你在学习物体和图形的过程中,态度认真,积极思考,能够主动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5.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检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教学效果。例如,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例如,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识别物体和图形,是否能够灵活地运用图形知识等。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价教学效果。例如,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是否对教学方法有建议等。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例如,教师的教学设计清晰,教学方法生动有趣,教学效果良好。
四、反思与启示
|
| 学习的展望
|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 教学改进策略 | 对未来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展望 |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设计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设计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探究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更加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也将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领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和潜力 |
(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几个主要问题。学生对于物体和图形的认识多依赖于直观的观察,缺乏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的培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合度不够,与其他学科的连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高,多数时候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探究和合作的经历。
对此,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直观的物体中抽象出图形的概念。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形成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设计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改进策略
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学改进策略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设计中,增加抽象思维的训练,例如,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图形的概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与几何学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尺规作图的同时,理解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设计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探究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未来小学数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朝着深度融合、技术创新、学生积极参与、全面评价和教师角色转变等方向发展。课程整合将更加深入,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综合课程体系;AR、VR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和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更加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也将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领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和潜力。
参考文献
[1]彭纯棋,盛礼萍.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流程建构与案例设计——以《我是小小营养师》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4,40(02):16-23+123-124.
[2]孔凡哲,赵欣怡.小学数学跨学科的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4,(03):9-14.
[3]马天红.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结构逻辑与实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08):51-54.
[4]王丽美,宋乃庆.小学数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结构维度探索与测评指标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03):9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