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凌敏慧

江苏省镇江市经开区平昌宜乐幼儿园 212132

摘要

在全新教育理念推动下,乡土课程资源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本文专注于探索如何高效开发和运用富含乡土特色的幼儿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以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师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深入剖析了当前劳动教育乡土资源课程开发利用的现状,并揭示了一系列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诸如资源挖掘的肤浅性、课程内容的零散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幼儿园需要设定清晰的开发与利用目标,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全面挖掘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课程资源的方法论,着重指出提升教师素养与课程系统化的重要性,在优化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正文


当今幼儿教育领域,劳动教育正逐渐演变为培育幼儿实践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乡土课程资源以其独特的本土文化连接功能,对于劳动教育的价值日益显现。然而,如何高效利用这些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育,仍是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本问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探索,旨在为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此推动幼儿教育的整体进步,助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对于乡土课程资源利用的思考和实践,共同推动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和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一)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拓展

乡土课程资源的引入,为幼儿园劳动教育带来了内容的创新与拓展。传统的教育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与教室,而乡土资源的融入,使得教育空间得以延伸至广阔的田野与丰富的民俗之中,幼儿通过接触与体验这些生动的乡土元素,增进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观察、思考与实践的能力。教育内容的创新,让幼儿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多彩与文化的深厚,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参与乡土劳动过程中,幼儿需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甚至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这些活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乡土文化中所蕴含的勤劳、智慧、节俭等品质,也在无形中熏陶着幼儿的心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乡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融入乡土元素,让幼儿从小就能接触到家乡的文化瑰宝,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乡土文化在幼儿心中的生根发芽,更能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为乡土文化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现状

(一)乡土资源课程劳动教育中缺乏系统性

幼儿园劳动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目前,相关课程往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活动显得零散且缺乏深度,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多依赖个人经验和即兴发挥,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作为指导,影响教学效果的连贯性与层次性,也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难以准确掌握幼儿的学习进展和反馈,难以进行针对性教学策略调整。

(二)乡土资源劳动教育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具有不落地性

幼儿园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劳动教育时,存在与幼儿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课程内容未能充分融入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元素,导致幼儿难以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来感知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乡土活动,如传统农耕、手工艺制作等,在课程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使得幼儿失去了亲身体验和学习乡土知识的机会。教学过程过于依赖园内设施,缺乏对乡村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限制了幼儿对乡土文化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三)幼师缺少研究乡土资源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幼儿教师在乡土资源劳动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亟待提升,许多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动力。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往往难以将乡土资源创造性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导致课程内容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教师在资源整合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能力也有待加强。由于相关培训和学习资源的缺乏,教师难以获得系统的乡土资源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制约幼儿园乡土资源劳动教育发展水平。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路径

(一)制定明确具体的劳动教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幼儿劳动教育中,需致力于确立清晰、具体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目标,旨在通过乡土资源深化幼儿对劳动内涵及其文化意义的理解,核心目标是加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他们从小就能深刻感受到自己与乡土的紧密联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计划通过精心设计的劳动教育实践,积极培养幼儿运用乡土工具进行基础劳动的能力,将教授幼儿如何使用简单的农具进行种植,这不仅是对他们动手能力的锻炼,更是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劳动的辛勤与收获的喜悦,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将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加尊重劳动的价值。

同时,加送期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乡土劳动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劳动的热爱与兴趣,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劳动中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个人的全面成长。教师将全方位整合各方资源,包括挖掘民间传统技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积极调动社区人力资源,以此为基础,构建一套独具特色的乡土资源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寓教于乐的劳动课程,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资源整合过程中,将注重课程建设的系统性,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亲身参与到乡土资源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针对幼儿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劳动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劳动的真谛和价值。

为此,教师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推动乡土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致力于为幼儿打造真实、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劳动教育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和教育引导,幼儿将在劳动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成长。

(二)有效利用家庭、幼儿园、社区的三方功能

幼儿劳动教育领域,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协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充分发挥这三方的综合功能和资源优势,能为幼儿参与劳动教育提供更为广阔且富有深度的平台。

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温馨港湾,其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家长应当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并积极鼓励孩子参与其中,从小培养幼儿参与家务,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与劳动观念。

幼儿园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承担着系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任,在劳动教育方面,幼儿园应结合乡土资源,设计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程。通过组织幼儿亲身参与农耕活动、手工艺制作等,幼儿园能帮幼儿更加直观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社区则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实践舞台。社区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如农田体验、手工作坊实习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还能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增长见识。为实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有效协同,需要建立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体现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上。通过定期的交流与沟通,三方可共同制定教育计划,确保劳动教育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幼儿园应建立起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包括对教学设备和场地的投入,以及对乡土资源的深入挖掘整合,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确保他们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劳动教育伟大事业中去。

(三)多方面高层次提高教师开发和挖掘的能力

幼儿园可以诚邀行业内的权威专家,为教师提供深入的培训,详尽解读乡土资源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并传授有效的资源整合技巧,深化教师对乡土资源的认知,同时点燃幼儿的创新思维火花,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实地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组织教师深入当地,亲身感受乡土资源的独特魅力,参与各种劳动活动,能让他们对乡土资源有更直观的了解,为课程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构建一个教师间的交流平台也至关重要,这个平台将成为教师分享经验、交流想法的宝贵空间。无论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反思,都能在这里得到共鸣和回应,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为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幼儿园还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更能激发整个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反馈机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幼儿园应鼓励家长和幼儿积极参与评价,提供及时、真实的反馈。这些反馈将成为幼儿园调整教育策略、优化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结束语:

乡土资源课程是劳动教育的实践重心,为幼儿提供了深入体验劳动的平台。劳动教育中,应打破课堂边界,融入乡土元素,以实践为根基。通过精心开发乡土资源课程,引导幼儿更深入地领略家乡文化魅力,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进一步理解和珍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此外,这一举措还能充实劳动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助于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更能培育幼儿的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信,全面推动幼儿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东,程轻霞,彭晶.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推进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与路径[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6):50-55.

[2]龙翠闪.整合乡土资源,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J].基础教育论坛,2021,(31):75-7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