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工匠精神;中职教育;电子技术;教学路径
正文
1.引言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与时俱进,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技能追求,更是一种对质量、创新和传承的执着。本文将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探讨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2.1工匠精神的定义
所谓工匠精神,主要是指一种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对所从事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当下社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就业。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主要包含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则以及具体内容。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职业价值、工作态度、职业能力、职业责任;基本原则包括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具体内容则主要是指在工作过程中,要具备耐心、专注等品质。总之,工匠精神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
2.2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2.2.1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当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才能够在岗位上更加持久地保持高效率。其次,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工作能力。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一项技能,才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后,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了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在工作中真正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2.2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他们是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已有不少职业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态度等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1]
2.2.3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并将其列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工匠”精神,体现了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追求,展现了对职业的热爱、对专业的尊重、对工作的执着和对事业的坚守。它是国家发展强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民族振兴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增强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2.2.4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工匠精神可以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让技术工人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财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优秀的技术工人,人才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因素。传统工匠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和向往,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同时,工匠精神可以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让技术工人在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尊重,激发他们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
3. 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3.1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电子技术课程主要以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为基础,并以计算机为依托,通过对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学习来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在实践操作环节较为薄弱,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和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当前,我国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课程较少,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相分离,无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方面,学生缺乏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内容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学校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由于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理论内容较多、学习任务繁重等原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较少,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3.2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是指中职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专业能力。因此,要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发展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企业在引进高技能人才时,都会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考核和选拔,才能获得相应岗位的工作机会。这就要求企业在招聘时,不仅要注重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然而,很多企业都忽视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导致企业人才短缺问题严重。
在各行各业中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都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电子技术专业是培养和输出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但是目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足,在学习电子技术时,许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把电子技术作为一种兴趣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能完全掌握专业知识,也不能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而且对整个社会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培养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能够认真对待工作任务和职业规划。作为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企业负责。
3.3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关注。教师缺乏对实践操作的重视,缺乏对实践操作的深度理解,课堂上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教师大部分都是从理工科院校毕业,很多教师缺乏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能在专业技能和知识上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不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乏创新意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学校在电子技术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3]
4.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4.1教学内容的整合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一般包括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印制电路板设计及制作、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维修技能等内容,这些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并且相互之间又相互独立。通过对课程进行整合,可以在一个模块中融入工匠精神。例如在《电子电路基础》中,可以将“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模块与“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模块整合在一起,将“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模块中的内容引入“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模块中。这样将不同模块进行整合,既能让学生掌握各个模块的知识,也能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既能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将不同知识点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在《电子电路基础》课程中,可以将“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这一模块与“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这一模块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电子电路的同时了解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过程,这既能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更好的掌握,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4]
4.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在实现小任务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电路的装配,如果只是将元件按照电路图的顺序进行组装,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乏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一套电路的装配,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对电路的装配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采用虚拟仿真软件来辅助教学,在仿真环境下完成实训任务。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可以采用虚拟仿真软件来设计电路。
4.3校企合作的加强
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学校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需要在学校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学校也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在开展实训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知名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让学生在参观中感受到工匠精神,并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工匠精神。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通过以上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更多的“工匠精神”人才。[5]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还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结语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然而,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注重实践环节的效果和效率。此外,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加强课堂氛围建设。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达荣.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1.DOI:10.27037/d.cnki.ggxsc.2021.000474.
[2] 陈艺帆.基于模块化教学法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课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110/d.cnki.ghsfu.2023.000462.
[3] 沈惠.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思政元素的开发研究[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论坛论文集.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徐霞客校区;,2024:2.DOI:10.26914/c.cnkihy.2024.005427.
[4] 李宇轩.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2.DOI:10.27037/d.cnki.ggxsc.2022.000303.
[5] 胡睿.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赛项导向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23.DOI:10.27464/d.cnki.gzsfu.2023.001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