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探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倪靖

盐城市聚亨路小学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2

摘要

鉴于一直以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堂质量普遍偏低的情况,教育部门提出了“双减”政策,进一步夯实了学生减负、课堂提质增效的政策性基础。通过“双减”政策引领,教师不仅可以设计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和规划,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展知识、发展个性、传承文化,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依然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在此,文章就围绕“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优化措施”这一话题展开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

双减;提质增效;影响;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正文


一、双减政策及提质增效概述

(一)双减政策

学生减负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但一直也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教育体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是教学的基本方向,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国家及教育部门提出了“双减”政策,通过具体细则的出台与制定来约束和规范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业上的减负、经济上的减负,让学校更加科学的开展教育活动”,它纠正了人们对教育的浅显认知,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缓解了教育内卷,也切实让教育回归到了校园,进一步巩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二)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一大目标,也是“五言规定”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双减”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减少作业数量、提升作业质量和课堂效率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践行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双减政策是学生减负、课堂增效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政策保障。无论是双减还是提质增效都要科学,它们的目的不在于作业量的减少,而是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作业管理机制来明确作业布置的总量、形式和方向,让设计出的作业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来实现自我的发展与成长,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参与课堂教学,能够利用课后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接轨。

二、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的影响

(一)课后作业体系带来的影响

通俗来讲,双减政策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的休息时间,学校在作业数量、内容及形式上也都会做出调整。但是从整体上分析,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都存在差异性,特定的作业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好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做完作业,是为了巩固;而对困难生就起不到相同的效果。因此最终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由此也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校外培训班带来的影响

双减政策瞄准的另一领域就是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在校教师不得在校外开展有偿服务。近年来该类机构越来越多,培训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家长就需要承担高额补习费,而学生通过培训班来补习知识,看似学生各个方面都有了提升,但实则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会逐渐降低。双减政策让家长和学生都得到了解放,教育工作也逐渐重新走上正轨,虽然学生没有了补习,会在短时间内成绩有所下降,但学习习惯及方法却能够逐渐培养起来,进而调整学习姿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教师对双减政策已不陌生,但很少有教师会真正理解双减政策内涵,甚至会将课后服务当成课堂的延续,是一种补课形式教师履行职责不明确、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忽视了对学生除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看,教学中“减”的成分较多,提质增效方面有所欠缺。也正是因为对双减政策认知不足、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及方向,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要么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目标,依据经验去讲课;要么就是目标太具体、太细化,从而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挥;要么就是目标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起不到导向作用。

(二)教学模式不多样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材结构是“单元结构”,其编排特点则是每一道例题都有对应的习题辅助并程螺旋式上升。但是通过对具体教学过程的观察发现,教师并没有根据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去采用多样且灵活的教学方式予以辅助,依然以传统的灌输教学为主,侧重于对整体知识点的讲解,很少留有时间让学生深度思考、自主探究,使得数学的生长性和深刻性无法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单元教学的作用。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且趣味性不足,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能动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由教师决定,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这种单向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思考与拓展,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作业设计不科学

虽然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指明了新的方向,学校及教师也积极去响应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然而实际上学生的作业在设计和实施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导致作业作用不能充分且有效的发挥出来,学生也无法从作业中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一方面,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基本都是围绕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作业种类、形式也都是统一的,且以书面为主,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对应作业,从而导致作业完成效果不均衡。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作业量并未达到双减要求,尤其是对于中高年级来讲,作业数量依旧大,初衷是为了通过“刷题”来提升学生成绩。如此学生做作业的时间相对较长,无形中就增加了课业负担。

(四)教学评价不完善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学评价并未受到教师的重视,也没有有效利用,整体来讲,教学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具体分析,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目标通常会划分为三维目标,但教学评价的标准往往集中于“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教师对学科知识和解决问题技能的评价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探究和情感构建的评价。简言之就是将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其二,教学评价没有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导致评价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衔接并不密切,从而导致结果性评价占主导的现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有效的评价,这就使得过程性评价逐渐弱化,从而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优化措施

(一)教学要点

1、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

双减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真正理解双减内涵,明白“减什么”、“怎样减”,明确双减政策的真正受益者是谁。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作业量,要求社会减少教培机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公正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落实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则要先行考虑双减对象---学生,再去考虑双减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设计。

2、多元开展,丰富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知识传递的主要载体,双减政策及提质增效要求学生提升上课质量,在完成恰当的作业的基础上发展兴趣。而多元化且丰富的教学活动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如此,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互补对学生的培养也更加全面、多元。这对于“双 减”政策提出的初衷、新课程教学理念而言,亦是重要的实现路径

(二)具体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正确性,因此面对新教材结构以及新的教学要求,教师要从整体层面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划分,从而明确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分析学生学情,将两者综合起来考虑,明确该单元的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凑十法”并运用其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通过渗透转化思想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感受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性的深刻解读,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单元教材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引,同时对模块内容进行梳理,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2、创新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并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旨在通过运用多样的方式来激活课堂活力,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课堂质量也会大幅度提升。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五上“多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多边形,并将不同的多边形进行拼接,然后教师以一个拼接好的多边形来提问学生“这个新的多边形由哪几种图形组成”,“这些单独的图形我们是否学过他们的面积公式?那么这个新多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呢”?这时学生就会在问题的指引下、结合具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回答出“将每个独立的图形面积相加”。如此就能强化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构建面积算法逻辑思维。

其次,教师要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结合具备的生活经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自主学习,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三下“认识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教师先在讲桌上摆放一包未开封的薯片、一个鸡蛋、一个芒果,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估量它们的重量;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轿车、大象、轮船等大重量的物品的图片,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重量的估算,并与生活对比,引发认知冲突。这时,教师再次做出引导:千克一般用于比较重或大宗物品,但若是这个物品数量很大,用千克做单位不太方便,后面要加好多个“0”或者数字比较大,这时我们就会将千克转化成“吨”。最后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教师会让几个学生作为代表来抱一袋重量为50千克的大米,并要求学生根据千克与吨的换算公式来确定需要几袋这样的大米才能够1吨。

3、优化作业设计

减轻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而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巩固知识、拓展知识的重要载体,要想在双减政策下发挥作用,减少作业数量并非明智之举,而是需要教师减少数量的同时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确保作业形式、作业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能让学生高效完成,并从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与信心。这才是作业设计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基于双减政策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促使学生能够利用作业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分层性作业,以此兼顾所有学生,使其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从而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例如,在讲解完三上“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就可以按照难度大难度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设计作业内容,像简单的基础题:包括看分数涂颜色、看颜色写分数或者分数的大小比较;稍有难度的拓展型题目包括同分母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异分母比较大小、应用题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内容去练习。

其次,教师要结合数学实践性强的这一特点设计实践性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在深化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锻炼数学实践能力,真正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例如,在设计苏教版四上“统计图”的作业时,教师就可以设计生活探究性作业。教师设计“观察路口车辆情况统计”作业,将学生分组,观察一小时内学校门口过往车辆的数量、类型,然后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统计,大部分学生都会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制作成一个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最后,在课堂中分享探究成果,讨论不同类型的车辆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或方法,减轻环境污染。这样的作业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切实落实好双减政策,将教学的提质增效作为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既定目标,然后基于双减政策要求、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玉龙.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甘肃教育研究, 2021, (08): 64-66+79.

[2]王芳. 应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对策[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 (24): 47-49.

[3]韦丽兰, 翁少娟. 数学推导法在农村小学全科师范生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评《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 (12): 3758.

[4]邓训香.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提炼核心问题的策略——以《外方内圆与外圆内方》一课教学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2 (12): 68-70.

[5]阮霞惠. 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2 (12): 73-74.

[6]蔡月军. 小学数学两种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特点对比探析——以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2 (12): 75-76.

[7]张志雄. 小学数学板块式教学策略探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2 (12): 83-84.

[8]张景新.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路径——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一课教学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2 (12): 85-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