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冯中菊

海原县第一中学 宁夏 中卫 755200

摘要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在提升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资源不足、教师培训缺乏等挑战。有效的课程设计应围绕真实问题展开,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加强,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建立学习社区,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励学生持续探索与改进。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数学建模教学在高中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用途,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如此,实施这一教学策略仍面临多项挑战,包括教师专业培训的缺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这要求教师学校共同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以实现数学建模教学的最大效果。

一、数学建模教学的理论基础

数学建模教学的理论基础,源自将数学理论与现实世界问题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从而构建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数学建模充当了桥梁角色,联结了学生与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体会数学在现实情境下的意义与价值,该教育手段不但提升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同时亦锻炼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生须从事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工作,进而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特定问题,并检验解答的正确性,这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并应用数学知识,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团队合作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及协作,共同应对问题,此举不仅显著提高沟通能力,亦增强社会互动技巧,利用综合教学方法,数学建模教育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

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建模,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数学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也培养了他们从实际出发,进行问题定义和假设设立的能力。例如,学生可能需要解决城市交通优化、环境保护或者是经济预测等实际问题,这些都要求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学习与应用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将《基本不等式》应用于实际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考虑一个涉及环境科学的实际问题:如何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一个地区的绿化面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学生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中的知识来建立模型。假设城市有限的预算是B元,种植每平方米草坪的成本为c元,每平方米花卉的成本为d元,并且城市要求草坪面积至少是花卉面积的三倍。学生需要使用不等式来表示草坪面积x和花卉面积y的关系,并通过解这个不等式系统来找到在预算限制下的最优植被配置方案。这不仅实践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在解决具体、实际生态问题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理解。

(二)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数学建模教学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种过程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计算或应用公式,而是需要深入分析问题,批判地评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提出新的解题策略。在高一数学的《指数》章节中,可以将指数函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环境科学中的人口增长预测。例如,考虑一个涉及预测未来人口变化的问题,学生可以使用指数增长模型来分析和预测。假设一个小城镇当前人口为年增长率为 r(百分比形式表示)。根据指数增长模型,n年后的人口可以通过公式来计算。学生需要对这个模型进行深入分析,评估不同增长率下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如何通过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来控制人口增长,使其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这种应用不仅让学生实践了指数函数的计算,还促使他们批判性地思考模型的实际适用性和潜在的社会影响,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设计模型,进行计算,最后共同撰写报告并呈现结果。这种协作过程要求每位成员不仅要发挥个人的数学和分析技能,还要学习如何听取他人意见,接受不同的视角,并有效地沟通自己的想法。此外,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分配通常要求学生承担不同的责任,如数据收集、模型构建、编程计算或结果展示等,每一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这种多角色的合作模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领导和如何跟随,如何在压力下工作以及如何解决团队内部的冲突。在最终的模型展示和竞赛阶段,学生们需要向评委和其他观众清晰、准确地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这不仅测试了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更是对他们公共演讲和学术表达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术环境中练习和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技巧,这些能力在他们未来的教育和职业生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数学课程中建模的地位

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建模的角色日益凸显,已被视为学校和教师用以培育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多数高中里,数学建模的实质性融入现状并不理想,尽管其意义已被广泛认知,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建模通常被视作边缘环节,而非核心课程内容,尽管代数、几何和统计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限制性措施,约束了数学建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同时,也缩减了学生利用建模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机遇,诸多教育机构苦于教学材料匮乏及专业技能限制,未能在课程设置中高效融入数学建模环节,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遭遇的难题,涵盖了缺少专业建模教学资源、教师指导不足,以及课程时间安排的制约,诸多元素协同影响下,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往往未能符合教育者的预设目标,进而可能导致学生减退对掌握此项关键技能的学习热情及动力,为了增强高中数学建模课程的重要性,必须看到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在课程规划、师资培育以及资源分配上的加强和支持是关键。

(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的认知与实践

大部分教师意识到,数学建模对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能具有关键性作用,然而,他们在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一教学方法上常常缺乏信心,专门的建模教学的缺失及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了高度的不确定性,在现行教学框架内,教师试图融合数学建模概念,遭遇多重挑战,如课程时长制约、教学资源不足及教育政策支持不力。数学建模教学,通常被视为课程的补充而非核心,这种现状促使其地位边缘化,数学建模的教学效果不仅受到影响,同时学生深入掌握数学概念并发展综合能力的机遇也受到了限制,为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提供综合性的建模教学能力提升方案,涵盖教学策略、课程构建、以及评价技术等方面的全面训练,教育工作者需审视并修改教学策略,为数学建模课程的实施提供充分的时间、资源以及课程融合上的支持,此举将有助于增强教学人员的信心,并优化其教学行为。

(三)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接受度和参与情况

在数学建模这一领域,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积极性表现出正面趋势,然而同时也遭遇了若干挑战,学生们日益认识到数学建模在处理现实问题上的实用价值,因此对参与相关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借助建模活动,学生掌握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特定场景的方法,此种方式相较于常规数学教学,更易激发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建模过程中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感到迷茫,这是由于他们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指导。特别是在缺乏必要数学工具和技能的情况下,面对复杂数学建模任务的学生可能会体验到不安与挫败感,为了增进学生在建模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教育工作者须供给充足辅导与助力,学生方能在克服学习难关中,不断提升自信并强化问题解决技能。

四、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策略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首先,课程设计应围绕实际问题展开,确保所选问题具备一定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程内容可以结合跨学科知识,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建模。例如,可以引入物理、生物、经济等领域的真实案例,使学生理解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此外,教学方法应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驱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分步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建模的技巧。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建模过程,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由于缺乏针对数学建模的系统培训,许多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建模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这直接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育机构需要认识到加强教师数学建模培训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应定期组织针对数学建模的专业发展活动,如工作坊、研讨会和在线课程,这些活动应覆盖建模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设计、问题选择、模型开发、计算工具使用,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工作。此外,建立一个专业的学习社区对教师来说非常有价值,它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资源共享和问题解决的平台,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教学的创新性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地,教师应考虑将数学建模教学的专业发展纳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部分,确保教师能够获得持续的支持和更新的教育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和有效,同时也能激励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最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衡量学生的最终成果,更重要的是反映学生在整个建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解决策略。这种评价体系应该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的结合,以确保学生的每一个思考步骤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指导。在实践中,教师应在数学建模项目的各个阶段设置具体的评估点,如问题定义、模型构建、解决方案实施及结果解释等,每一步都应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及时的反馈机制。此外,评价标准应详细明确,涵盖模型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以及最终报告的表达和沟通技巧。通过引入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增加评价的维度,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从他人的视角和自我反思中学习和成长。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不断探索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数学建模教学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更有效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结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尽管存在挑战,包括教师培训不足和资源限制,但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和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教育机构必须投资于这些领域,以确保数学建模教学能够充分实现其潜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道路上成功应用其在学校学到的数学技能和知识。

参考文献

[1]陈丽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数学大世界(上旬), 2023(6).

[2]谢朝平.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之友, 2024(13).

[3]宋淮南.问题情境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研究与实践[J].天津教育, 2022(20):22-24.

[4]郗笃诚.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维的实践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5):0140-0142.

[5]何宇.高中数学建模教与学的实践案例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