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优化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教学;语文;名著阅读;优化策略
正文
引言:
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其中收编的古今中外名著节选内容不计其数。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名著,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等。对于初中生而言,名著阅读是提升其文学修养的主要途径。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名著的育人作用,教师首先应尝试将其与教材关联起来。
一、多元化引导,将名著落实到阅读教学中
名著阅读教学并非朝夕之间,需要教师将其长期渗透至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名著的教育作用。对于名著阅读教学,部分教师容易出现误区,原因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教师重视考点,在讲述名著过程中,多围绕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风格等层面实施教学。这些内容本应该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的,教师将其简化传输至学生,将会失去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1]。学生即使了解其中大致内容,却不能领悟其中的情感,作者的思想、价值观等。为避免传统教学影响效率,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名著与教材充分融合,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
第一,名著阅读与教材结合。名著来源于古今中外,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育价值,由于大部分内容繁多,意蕴深厚,学生在阅读中或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名著,在趣味性故事情节中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这篇文章选自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这篇文章意境较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值得学生在课后品读。同时教师可以融入其中的相关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以此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在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教师应借助问题引导这篇文章所呈现的内涵价值,掌握名著节选内容的基本阅读方式。
第二,课外拓展名著阅读。名著阅读的拓展既要在教材中,还应在课外,除了文章引导之外,学生还应该借助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阅历视野[2]。对于名著阅读教学而言,从课内到课外拓展有丰富的途径,如假期前往图书馆自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抑或在网络平台观看一些名著解说等。现阶段,线上线下均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可提供学生选择的书籍也较为全面。
第三,家校共育引导阅读。初中生正处于积累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还需要协同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在家庭中的名著阅读需要家长做好监督。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爱好读书的家长家庭教育或更有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与教材教学方向定期推荐给家长一些名著,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
二、层层递进,健全名著阅读体系
名著通常蕴含深奥的哲理,部分学生在阅读之后难以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层层递进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名著阅读技巧,在技巧的运用中提升名著阅读教学实效性。在初中名著教学中,递进式可以设计步骤:初次阅读理解——深层理解内容——设计问题——思考问题——探索答案,在阅读框架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结合这一教学步骤,可以将名著阅读教学划分为三个层面,实现层层递进式教学。
首先,理解名著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在筛选名著时,应结合其身心发展规律与文学理解能力,尽可能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这是法布尔的作品,名著内容通俗易懂,其中主要讲述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学生对于这一本名著的阅读积极性通常较高,因为其中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尝试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抑或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凝聚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开发名著内容及育人价值。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与探索过程中有方向感,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应对于名著内容做出宏观描述,学生在阅读中微观填补,如此可以实现初步理解与深层理解[3]。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中的内容,才能实现名著教育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始终肩负引导学生的重任,并加大互动力度,在积极互动中为小组学生讨论提供方向,为名著阅读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其次,敢于质疑,即上述步骤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在逐步熟悉名著之后,教师应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入文中,提升名著阅读难度。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设计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以七年级上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为例,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设计问题:为什么文章命名为骆驼祥子?祥子的命运代表了什么?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可以挖掘出时代背景对于人们的迫害,并不是人们不想努力,而是根本没有努力的机会。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祥子如何做才能顺应社会?他也很努力,但是最后为什么麻木潦倒,成为社会垃圾?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主旨内容。学生与教师可以互相提问,互相交流,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以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将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并在阅读理解中寻找答案,达到名著阅读的目的。
最后,讨论阅读成果,探索心中的答案,重新解读名著,获得灵魂深处的启发。讨论可以凝聚学生的思想,发挥1+1>2的作用,教师应善于利用讨论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个人的理解是有局限的,对于名著的内涵价值挖掘尚存不足,而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讨论中学生或获得另一层启发,重新探寻与解读问题的答案,在深入理解中提升名著阅读实效性,最大化发挥名著的教育意义。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三顾茅庐》为例,这篇文章选自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融入名著更多的故事情节。结合名著内容提出问题:诸葛亮北伐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诸葛亮没有死在司马懿前面,北伐是否会成功?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三国演义》往后又该当如何?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呈现了其自身所具备的哪些品质?学生也可以结合教师的问题补充,在双向互动问答中最大化发挥名著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深化阅读方式,凸显名著价值
传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会降低名著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遵循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避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关于这一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尝试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养成摘抄的习惯,摘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成语故事、优美句子等等,在句子的摘抄中重新理解文章内容,实现名著阅读目的[4]。摘抄不是简单的抄写,而是在摘抄文章内容时融入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才能从本质上完成名著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一些批注的方式,如在阅读中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讨论,在多方向互动中实现名著阅读目标。批注除了标注问题之外,学生还可以在一些价值较高的句子旁边标出自己的理解。在名著阅读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发挥指路明灯作用,确保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找准航向。
名著阅读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考察较强,但是其教育价值较高,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应适当传递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如问题标注等情况。在阅读技巧的积累中逐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目标,凸显名著阅读的教育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较高,与教材呈现互补作用。优化名著教学策略,发挥其教育价值是现阶段教师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多元化引导,将名著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层层递进,健全名著阅读体系;深化阅读方式,凸显名著价值三方面详细论述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希望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玉强.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优化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5):36-38.
[2]王素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经典名著高效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03):97-98.
[3]符陈换.课本剧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运用——演名著引领学生读名著[J].课外语文,2021(31):119-121.
[4]刘丽.对话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0):4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