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与计算的回顾思考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谢日玲

赣州市信丰县小河镇中心小学,江西 信丰 341600

摘要

数和计算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器的应用,数和计算的相关知识点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主动认知其中的变化,重新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符合新课程改革要点。文章对小学数学中“数和计算”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思考,开始向现代化教育目标前进,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思考

正文


    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学生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字和计算,从某种角度而言,计算是发展学生观察意识和洞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该着眼于小学生当下的发展情况,优化数与计算的教学流程,深刻目前计算教学的基本情况,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小学数学数与计算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和计算中的公式、法则应该从实践中总结得出,这些基本的概念、性质也会以具体实例进行论述,所以学生在知识探索的时候,往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在掌握数和计算要点的时候,也能促进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2.发展学生的辩证唯物意识

数的基本概念会随着人们的生活和生活逐渐形成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比较具体化,从最初的自然数,延伸到现实的分数、小数等,这些都能集中体现数的发展过程,学生感受数的概念,也是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意识的有效手段。数和计算中有许多知识相互依存和关联,凭借对立、统一的形式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述,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等,集中阐述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启蒙性的学科,通过必要的计算和判断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要想让学生从小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要求教师优化数和计算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改革回顾

小学数学课程各位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和数据感知能力的发展,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和计算教学工作也历经多次。上世纪50年代,以整数循环为重点,而小数和分数所占据的比例少,教学方法过于复杂化。主要是依照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为适应人才的发展需求,会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添加“珠算”,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境。但是过于按部就班,一定程度上如若了我国算式的运用效果,不利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要求,上世纪60年代末,则是将算式部分放置在小学阶段,采用四则运算的形式,让计算教学能处于更为恰当、合理的位置。

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所提出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数与计算的内容作出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还应该体现教育的现实价值。所以,笔算加减一般不会超过5位数,乘除以两位数为主;四则运算不要超过4步。

由此可见,不同时代下数和计算的教学情况,会按照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合理论述,而教学内容往往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革和优化。

三、小学数学数与计算的完善策略

1.强化日常学习的基本训练要点

按照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应该对比较复杂的计算题进行适当删减和优化,或者是在一些难度性比较大的题目中利用辅助设备,适当降低教学的要求。而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中,应该对其综合性、实践性进行合理分析,强调数和计算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提高学生的数据整合能力。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合理合掌握相关的运算法则,如若对知识点的认知不够清楚,是不可能顺利完成计算工作。对此,学生必须牢记并实现知识巩固和延伸,教师要主动收集和整理,引导学生多加训练。

例如简便运算则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计算欲望。中分数和加减法运算中,每项题目都包含了对学生多项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要点,懂得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则是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有综合认知,并在有需要的时候,从脑海中提取关键内容,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基础训练和巩固,确保学生日后计算中能最大程度降低计算的错误率,实现对传统计算方法的优化处理,节省教学时间,符合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为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将计算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目的性,一切为美好生活而学习和实践,综合认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和思考,将相关的知识巧妙应用于日常生活,清楚认知事物发展的内在含义,不再单纯死记硬背。教师将数和计算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学习和思考的形式,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强化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教师构建合适的生活情境,联系现有的生活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为学生总结和实践提供良好的活动契机。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超市购物的情境,超市中的物品会明码标价,此时通过图片的形式将各种物品的价格进行集中展示,接着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学生A去超市购物,裙子的价格是49元,裤子的价格是32元,衣服的价格是50元,袜子的价格是9元,要想给妈妈买三条裤子,三件衣服,试问一共要花费多少钱?当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通过不同的思路解答问题,试着论证最终的答案是否正确。基于生活情境所得出的结论,往往让学生对此印象更为深刻。此外,教师为让学生理解数和计算的基本含义,试着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际的形式完成不同方法的演绎和分析,基于直观展示的展示,全面理解知识数和计算的核心要义。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能直观呈现知识要点,降低教学的难度性,也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还能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3.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途径,基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数与计算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工具,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展,用于满足现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活动中,基于数形结合的形式分析知识要点,计算题中的数量关系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问题,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能降低教学的难度性,弥补数字运算中的难题。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以比较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当学生认识题目中已知条件后,能各自发表看法,将相关方案一一罗列出来,试问哪种方法才是最正确的,如表1所示。

                                1

5

4

3

2

1

兔子

1

     2

3

4

5

14

16

18

20

22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对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联系学生已有的情况,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感受鸡兔同笼最为核心的知识要点,实现知识的有效渗透。数形结合在数和计算中的有效应用,能将复杂问题简要处理,对于部分计算能力弱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非常新奇且有趣,把握教学要点,从本质上认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也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仔细分析的良好习惯。

四、进一步思考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问题

1.优化教材的编辑形式,体现数与计算的逻辑性

小学数学教材对数和计算的编排方式极为多元化,整体上涵盖了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知识要点,从中能窥见许多细节要点,对学生后期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面对同个分支的知识要点,所延伸的核心知识更为多元化,为体现编排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主观引导和分析。对于数据中相关计算内容的优化,应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结合教学实践内容进行知识整合,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点。那么,在信息时代告诉发展的当下,全新的知识点不同涌现,而且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情况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优化,或者是鼓励学生课外实践中思索和认识数学知识的核心要点。

数学教材中对数与计算内容的编排,无论是对知识点的创新和演变,或者是对各个学科的综合分析,其编排模式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要求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结合教学的分支进行合理分析,展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特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以概念、公式和运算法则为重点,且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遵循特定的表达形式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展现内在知识的系统性优势。

2.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数感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知识要点,能指导学生更好学习和思考,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数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应该联系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感意识,促进学生综合意识的发展。要知道,实践中所得出的知识要点会更为深刻,而在解题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知识分析,强化学生和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作为一门体验式的课程,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综合性的探究材料,这对学生教学指导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否能科学且有效设计对应的探究活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自我认知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认识千克”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行感知和认识重量单位,强化学生的数感能力。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则是为学生提供计量天平,用手估量文具盒、铅笔的重量,接着通过称重的形式认识重量的基本单位。教师准备不同质量的盒子,以计算单位的形式进行估计,要求全班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对于数感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所以,通过实践类的数学活动,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3.巧妙利用计算器辅助教学

计算器的屏幕能呈现知识要点,学生不需要写下数字,并能在段时间内的出正确答案。从实践表忙,计算器的有效应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确保学生更专注于数学的世界。例如在分析圆的周长和半径中,通过计算机器寻找出不同图形中周长和半径的关系,并认识圆周率的概念。而在中高年级中计算器的有效应用,进一步实现数学概念的升华和延伸,如“归零游戏”,能强化学生对数位和计算单位的综合认知。

值得思考的是,计算器的有效应用,有利也有弊,虽然能强化学生对数的综合认知,也能发现数字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是计算器的应用,也会让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依赖情感,进而失去独立计算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当鼓励学生运用计算器,寻找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契机进行巧妙应用,不要只是关注眼前的结果,忽视了计算背后的真理,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数学教材中的估算知识比较单一化,仅仅是作为选学内容进行简要处理,所以这部分知识点在编排的时候显得过于单一,没有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契机,并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知识。由于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分析问题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共同合作和交流,取长补短,吸取他人的优点,轻松学习和理解知识。例如在118×8的数学问题中,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如120×8100×8等,学生所思考和选择的方法各有不同,最终所呈现的知识要点极为多元化,学生选择正确的测量工具,以及不同的估算方法,最终所获得的结论也会更为准确。而数学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集中体现估算的重要性,或者是联系其他知识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帮助学生主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形成。

5.内容优化,展现其多元性特点

文字、符号和图标的紧密结合,以数形结合的形式探讨数和计算的潜在关系,实现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处理。因此,应该精准认识数和内容的关系,通过实际探索的形式展现数量内容,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反之,将一般性的结果运用于现实生活,联系教材中出现的图画内容进行方式,展现数和计算内容要点,给予学生一定的视觉美感。同时,应该转变教学模式,避免出现过于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阻碍学生个性化学习。

对于分数的综合认识,应该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合理分析,优化知识的呈现形式。一种是以整除相除的形式展现知识要点,另一种则是通过呈现等分的形式罗列出知识要点。实际上,第一种的呈现方式能阐述整数比例,第二种则是表达整体和等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分数作为数的一种运算形式。而在数学教材中的编排活动,能最大程度简化分数内容,不至于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而是联系分数内容进行合理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不用阶段进行合理分析,以更为多元化的形式实现知识的巧妙融合。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数与计算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对知识的灵活把控。教师和学生始终站在同一战略,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优化分析,从最基本的角度分析,努力完善各方面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顺利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宏.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优化方式解读[J]. 素质教育论坛, 2018, 000(001):P.130-130.

[2]吴耀强.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22(6):0211-0213.

[3]何君红.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思维过程——以"数与计算"教学为例[J]. 基础教育论坛, 2017(8):3.

[4]王月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21, 000(077):79-81.

[5]肖强. 自主学习模式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 小学科学:教师, 2017(3):1.

[6]李阳阳. 小学生数学计算失误成因与对策的研究——以六年级学生为例[J]. 数学大世界:上旬, 2017(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