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肖登科

临夏县南塬乡江家寨附设初中班小学

摘要

文本细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互动桥梁的纽带,在语文课堂中导入文本细读法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其学习能力,提升其文学修养,是促进立德树人目标落实的关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是实现新课标理念的根本。初中处于教育关键阶段,培养其学习能力远重于知识教学,而文本细读法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文本细读法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浅谈部分初中语文课堂中文本细读现状,最后详细论述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文本细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运用

正文


引言:

文本细读法是新课标指出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方法,其注重细节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重视字词句段,以此为切入点领会文中的情感、意境、哲理之美,在阅读中以层层递进式为主,透过文字看内涵,透过表象看本质。将这一阅读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值得全体教师探究。

一、文本细读法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文本细读法主要是针对于阅读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知识板块。将文本细读法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文本细读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文学的魅力,感受作者笔下的情感,领悟其中的哲理内涵,实现品质阅读与价值阅读。语文课堂难以脱离阅读,将文本细读法运用课堂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其在高质量阅读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而这无疑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夯实了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尝试鲁迅的其他文章,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从不同的题目入手对本篇文章深入剖析,以层层导入的方式提问,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宏观来讲,文本细读法的语文课堂的实施中需要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第一,注重文本整体与内涵情感。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小令,描述了远在他乡的游子看到眼前美景而思念家乡,表达了诗人远在他乡的羁旅之情。其中涉及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其中“枯、老、昏、古、瘦”为形容词,这些词汇正是学生在阅读中重点感知的内容。随着这些情感载体的引入,可以逐层探索并体会到后段的“断肠人”一词所蕴含的悲情之意。第二,以生为本,注重学生主观感受[1]。文本细读对于学生的主观体验要求较高,整个阅读过程需要学生主体投入,只有以生为本,才能满足文本细读教育条件。阅读可以促使学生感受文本的美感,要求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学需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阅读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主观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解读文章。

二、初中课堂教学文本细读法应用现状

(一)文本细读表面化

文本细读重在“细”,不仅体现在阅读中的“细”,还应体现出生活中的“细”,换言之,就是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既要领悟文章的情感、哲理与内在深意,还需要将其外化于行,在生活中践行文本的教育内容,深化文本细读。教育的本质是归于生活,假设学生的细读仅停留于书面上,并未将其践行于实际生活中,那么文本细读的意义将大打折扣。而现阶段部分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文本细读表面化的情况,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缺乏深意,同时外化于行尚不存在,导致文本细读法在语文课堂中难以发挥其本质作用。

(二)整体阅读代替个人阅读

文本细读既需要学生自主思考感受,又需要合作讨论,自主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合作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理解空间,二者相互存进、相辅相成。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合作学习策略,在文本细读中考虑到学生阅读能力各有差异,多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进而忽略了学生个体思考的重要性,导致部分阅读能力差的同学只能跟着大部队走,而自身缺乏足够的思考,对于文章理解不深成为常态[2]。语文素养的提升重在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而过度的整体阅读则使学生失去了思考机会。

三、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细节落脚,宏观展望

文本细读重在立足于其中的具体信息、细节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从具体内容落脚,掌握其中的细节情感。不同的作者写作思路各有差异,从具体内容展开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关键字词、语句,并结合语境体会一些违反常规的表达方式。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为例,鲁迅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单从语法层面分析,这句话存在矛盾成分,或者说是一个病句,但是从文章整体分析,结合上下文语境,这句话其实另有涵义,即从不确定过渡至确定,表推测。文本细读需要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中,构建灵魂深处的交互平台,具体来讲,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进文章,结合其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在文章找答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阅读,在自主探索与信息总结中探析细节部分,进而在细节的整合中宏观展望文章[3]。为避免学生在自问自答中难以找准阅读窗口,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在问题中帮助学生理清阅读之路,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中,阅读可以进一步获取理想化成果。局部理解是宏观展望的根本,宏观展望是领悟文章哲理的前提,只有局部与宏观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文本细读。

(二)结合学情,自主思考

文本细读法是新课标指出的实效性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法有度、有章可循,在语文课堂中应用文本细读法,需要结合基本学情,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做到运用有度。既要给予学生阅读空间,还需要做好阅读引领,避免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偏离航向。结合学情,自主思考既遵循文本细读教学规律,又能在文本教学中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提升。文本细读只有立足于文本,结合其中内容与教育价值,才能为细读教学夯筑堡垒。初中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相应的能力,对于问题的探索有固定的方式,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想象力与思考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索未知的知识,在探索中享受过程、共享成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这首短诗时,首先需要结合“乡愁”这一主题展开探究,古诗词中也有不少表有乡愁之意的内容,在学习这一篇现代诗时,可以将其与古诗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受“乡愁”。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这些相同主题的渲染下解读《乡愁》,如其中涉及到的意象,就是解读的空间,“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在意象中体会“我”与“母亲”之间的关联,这一母亲也代指祖国,是跨越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与距离。

(三)起于教材,归于生活

文本细读的教育价值不仅要凸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还应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学习过程为细读文本——感受情感——领会深意——人生启迪——践行实际生活。只有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知识并且将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于实际生活中,才能凸显教材的教育价值,体会文本细读教学的优越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这一篇回忆性散文时,在细读过程中应适时引导学生将其引入生活。文章主要借助车站送行买橘子这件小事抒发了父亲对于自己那无声的爱,表达了作者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歌颂了父爱之情无以为报。在文本细读中,重点抓住父亲买橘子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如“穿过、跳、爬、蹒跚、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等等,在细节解读中体会作者父亲那无声的爱,感受其中的情感[4]。并将文章内容带入生活,想象这篇文章对于自己的人生有哪些启迪?作者对于自己年轻时候的不屑表示后悔,强调自己“过分聪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应融入生活思考的关键。从阅读中走向生活,感受自己父亲对于自己那无声的爱,那些蕴藏在生活中的小事都是父亲爱护自己的直接体现,《背影》中买橘子这件事,又何尝不是一件小事,而小事往往最能承载情感。只有与生活接轨的文本细读,才能深化阅读教育意义,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法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需要遵循两项原则:注重文本整体与内涵情感、以生为本,注重学生主观感受。现阶段,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文本细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同问题,阅读教学任重道远。为改善这一趋势,本文从细节落脚,宏观展望、结合学情,自主思考、起于教材,归于生活三方面论述了文本细读应用策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英波. 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二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2:232-234.

[2]余美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8):24-26.

[3]都佳丽. 文本细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2.

[4]易国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C]//.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初中教育篇)(一).[出版者不详],2022:534-5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