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素养核心的路径分析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文昕

临夏县南塬乡江家寨附设初中班小学

摘要

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浪潮,教师则需落实好核心素养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教学指导,对现有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改良。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涉及多个层面,如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核心素养有效渗透于课堂教学当中,则为教师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对此,本文结合人教版教材,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就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路径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旨在提升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帮助学生全方位掌握知识,从文化上、思想上、行为上、态度上等得到有效转变,从而发展为具有良好素养品质的人。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包括科学精神、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为切实实现素养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则需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即以生为本、综合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有效融入其中,在学习探究与实践中实现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生为本,引导教学

结合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来看,课程教育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确定的教育新目标。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切实融入学习过程当中,通过自主思考、学习探究,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课程知识的有效学习[1]。而过去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未能够有效体现其主体地位,导致实际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不相适应,不仅如此,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也无法有效满足,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在新课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教师则需立足生本思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设计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切实走进课堂当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与自身发展相贴合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内容及其存在的内涵价值,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二)趣味教学,提高效率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注意把握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趣味教学亦是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通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动机,学生则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素养能力的锻炼,包括思想上、行为上、学习上等各个方面,使学生有效实现全面发展。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趣味性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不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同时,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为方向,科学设计趣味活动。这样,才能够保障趣味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逐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兴趣。

二、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创设情境,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若直接展开教学,不仅难以提升学生兴趣,也无法将理论知识渗透于学生内心实际,从而影响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结合课程特点,教师可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切实感知,逐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高度集中,同时,也能够实现有效思考,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政治认同得以有效发展[2]。比如,在八年级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时,教师则可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情境素材,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中了解案件的具体经过。这样,在视频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则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展开学习。待学生观看完视频内容之后,则可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思考,如“视频中每个人的角色是什么?他们的做法正确吗?”等,借此引导学生利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学会利用理性思维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此期间,教师还可进一步开展讨论活动,如设置“课堂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原告方和被告方、律师等角色,同时,提供给学生“公民的基本权利”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条例内容的研读,开展情境思辨活动。这样,在情境代入、情境体验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课程知识学习兴趣,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锻炼其思维品质,既满足新课改的教育要求,亦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联系生活,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课程知识是由生活实际总结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不仅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还是对和谐社会的间接营造。因而在新课改及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还可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现实问题的参与中,更好地把握课程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对政治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及法治意识[3]。比如,在八年级“做守法的公民”教学时,教师则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入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及具体事件,如抢劫、绑架、打架误伤等等,让学生围绕现实事件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些法律责任?违法的人应不应当接受法律的制裁?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违法行为?怎样预防犯罪?”等。这样,通过与生活现实问题的融合教学,学生则能够更好地展开思考,从而理解这些政治概念,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及法律意识。再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则可用图片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不遵守规则”现象呈现给学生,如插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等,进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此类现象、这些行为正确与否、对他人是否会造成困扰、应当如何做等。之后,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秩序”“规则”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还可开展“脱口秀”趣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不规则现象以及自己的理解以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刻性。

(三)合作探究,提升素养培养效果

灵活应用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亦需要做好教学规划,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实现,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形成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及良好的科学精神[4]。比如,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内容展开思考时,教师则可将学生个人思考的行为转变为集体探究的行为,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共享,进一步提升对课题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八年级“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中,教师则可围绕这一课题设计问题,如“网络生活到底有利还是有弊?”“中学生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等。之后,教师则可组织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学习,让学生将各自的想法进行分享。期间,教师还可设计趣味问答活动,让小组之间围绕课题相互提问,进一步锻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借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使其能够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渐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再如,在九年级“建设法治中国”的教学中,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围绕“制定法律制度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法律,社会生活会是怎样的状态?”等话题展开合作探究,进而结合这一课程知识特点,让学生在锻炼思维品质的同时,亦能够形成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素养品质。

(四)组织实践,强化学生素养能力

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是践行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理性精神,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公共参与、强化政治认同与法治意识等素养,具有综合素养培养效果,因而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容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内容,以现实为依据,设计并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参与中,切实提升法治素养,强化政治认识。比如,在八年级“积极奉献社会”中,旨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政治素养,对此,教师则可组织开展义务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如到社区开展小学生教育指导活动,让学生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给予小学生学习帮助;或是到养老院体验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借此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等。

三、结束语

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发展的学生,包括素质教育下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其中,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尤为关键,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人格涵养、法治素养的重要课程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教师则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科学设计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中实现有效学习,使其能够更好地打开思维、提高认识,通过情境参与、联系生活、合作探究、学习实践等方式,从而逐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质量,实现素养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月美. 基于核心素养下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2(28):139-142.

[2]  潘真玲.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中),2021(11):28-29.

[3]  李振锋.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7):25,27.

[4]  谢兴荣. 学科核心素养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 考试周刊,2020(97):110-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