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视阈下的写作素养提升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研学旅行;写作素养;初中教学;语文
正文
引言:
写作素养即学生写作能力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品德素养、生活实践素养、文化知识素养、审美素养、写作技巧素养等等。初中生在写作中,应具备先进的世界观、正确价值观、高尚的品质、热爱写作的心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中丰富文学知识,为写作素养的提升夯实基础。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分析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主导教育活动,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导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关键,以学科教育目标为基础,本着教育的原则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或集体旅行、或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1]。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重在拓展学生的阅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在与生活、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中享受文化。一般来讲,研学旅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感,推高其团队意识,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共道德与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直观性途径。研学旅行继承了我国的旅游学思想,弘扬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精神,是现阶段义务教育领域较为关注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研学旅行的人文性与语文学科的教育属性相吻合,写作又是语文学科中的重点板块,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加之研学旅行以实践育人为主,整个教育过程可谓是为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写作素养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是学生创作抑或是写作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举例来讲,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需要学生挖掘,在挖掘的基础上运用,以自己的语言组织将其转变为颇具吸引力的一篇美文。而素材挖掘与运用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即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学生的主观参与感更强,对于生活中万事万物的体验更加直观,而这无疑为学生素材挖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周而复始,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素材挖掘能力、审美与创造能力将会循序渐进地提升,随之提高的则是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促进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重在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尤其是写作这一板块,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考察较强,仅以理论知识为教育空间,或难以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结合实践实施教学是必然趋势。研学旅行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偌大的实践平台,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可以结合周围的景、人、物等内容分析与验证教材知识。以古诗词为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赋予对象内容主观情感,这一情感正是描写升华的主要元素[2]。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同样可以结合这一描写技巧深入探析,即选取对象内容赋予自己的情感,在验证中体会情景交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践素养、写作技巧素养将会得到充分积累。
(三)拓展学生写作视野
写作视野关系着文章的艺术价值,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开头以岳阳楼起笔,最后落笔为忧心天下、忧心人民;又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洞庭景观过渡至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写作视野的广阔,才成就出千古美文,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做到不受局限,才能在虚实相生中吸引读者。而研学旅行正是拓展了学生的写作视野,给予了其实物资源挖掘的机会。举例来讲,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其对于周围的万事万物自然有所感想,或愉悦、或悲伤,无论是哪一种情感,在实景的观察中融入,最后以情感收尾,文章的创作质量将会随之提升。而写作视野需要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审美素养、写作技巧素养等方面的支撑,同样,在视野视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素养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三、研学旅行视阈下学生写作素养提升策略
(一)旅行之前消除写作障碍
在研学旅行之前,教师应界定本次写作任务,并尝试消除学生日常写作中的障碍,唤醒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消除学生写作障碍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界定教学任务,贯彻因材施教思想,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能力界定针对性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写作问题做出指导[3]。为提升研学旅行教学实效性,促使学生写作素养有效提升,教师应提前传递写作核心知识。调查报告是研学旅行视阈下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但是部分学生这一层面能力或难以满足写作需求,此时教师就应在研学旅行之前指导学生基本写作技巧,确保学生在旅行途中满载而归。以八年级上册“新闻写作”为例,新闻通讯属于写作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有独特的写作范式,假设学生对于新闻写作结构不够了解,将难以在研学旅行中完成新闻写作。因此,在研学旅行活动之前,教师应测定学生的新闻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掌握新闻写作基本知识,搭建写作模型,为研学旅行做好铺垫。活动前的准备可谓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大化发挥研学育人的关键环节。故此,教师应做到未雨绸缪,提前消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大展宏图,积累写作技巧、丰富写作思路,促进自身写作素养循序渐进地提升。
(二)旅行之中实时指导学生
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实时指导同样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直观性途径,在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素养表现更加直观,届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指导,可有效确保研旅行活动顺利开展,同时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例,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记录自己认为有趣的事。在学生游览自然景观,了解乡土民情之后,则开展“桌游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故事书”,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唤醒学生的创作兴趣,此时教师应组织新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如开展“卡片+讲故事”的活动,即学生将自己的故事简化写在卡片上,由教师抽取,选到哪个卡片,则由对应的学生讲述故事内容。在整个过程中,教学与生活紧密关联,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学生的写作思维将在“生活+教育”中被全面开启。在研学旅行中,教师肩负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探讨写作方向,辅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并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帮助其完成写作任务。总而言之,研学旅行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平台,改变了传统写作中学生缺乏思路的问题,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表达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写作态度[4]。只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的双向奔赴,进而为其写作素养地提升提供无限可能。
(三)旅行之后引导点评讨论
活动结束的讨论环节既是对于这一次活动的总结与归纳,又是为下次研学旅行活动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点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研学旅行中的写作问题,并在后期尝试改进优化,完善写作能力。点评讨论形式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座谈会、汇总小结等等,在个人总结中,可以将其制作为“写作素养提升旅程”,为后期活动提供参考。点评讨论活动主要以共享资源、交换经验为主,在合作交流中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开启其创造性思维。结合心理学理论分析,点评讨论活动可以理解为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飞跃性工程。弗拉威尔将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思维活动的反思、调控能力称为“元认知”。学习者通过元认知,感受之前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促使自身在经验积累中不断进步发展,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对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而言,元认知指向在写作活动中学生获取的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等,对写作过程的感受,对写作环节的监控,亦包括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哲理体验等等。基于点评讨论的优势,研学旅行视阈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这一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在点评讨论中,其写作素养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视阈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促使这一教育优势在写作中充分发挥,本文从旅行之前消除写作障碍、旅行之中实施指导学生、旅行之后点评讨论是三个环节展开了详细论述,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晓彤.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2.
[2]惠婕华. “部编版”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选编特点及教学策略[D].洛阳师范学院,2022.
[3]任小玲. 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自然生态题材选文的教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2.
[4]陈雯雯. “聊斋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