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挖掘及价值体现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乡土文化;教育价值
正文
引言:
语文知识具备综合性与人文性特点,教学不能仅以教材知识为主,需要结合教材挖掘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实现育人价值。乡土文化是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元素,以此为窗口实施教育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欲有效挖掘乡土文化教育价值,凸显其教育意义,首先需要明确乡土文化的概念,接下来重点分析。
一、乡土文化概念分析
乡土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主要是指个体出生的地方文化、政治、历史、教育等元素的总和,其关系到历史遗留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名人传记、传统技艺文化、建筑遗留等等,总体而言就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集中表现的一种形式。乡土文化是民间文化的一种,而民间文化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挖掘教材中的乡土文化实施教育其本质是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1]。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现阶段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内容,而教育正是传承文化的根本路径,因此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正视乡土文化的传承,挖掘相关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中爱上语文学科,并将传承这一文化视为终身践行的使命。语文是我国的传统学科,本就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任,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在语文教学中应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将其有效融入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在学习乡土文化的同时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挖掘乡土文化的必要性
(一)夯筑立德树人教育基石
立德树人是十八大会议明确指出的需要全体教师落实的现代化育人目标,爱国主义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夯筑立德树人教育堡垒。挖掘教材中的乡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再由故乡过渡至国家、民族,因势利导,将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厚植于学生内心,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一旦落实爱国主义的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将会在爱国精神的影响下逐步落实。基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全体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乡土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将其充分贯穿于语文教学始末,促进德育教育落地。
(二)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
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记录了地域文化发展历程。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乡土文化实施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2]。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度逐步提升,传承与发展是吾辈的职责与义务。初中处于教育关键阶段,教师应改变教育思路,挖掘一切有利于传统文化弘扬的教育资源,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乡土文化作为教材中的一种,以此为载体渗透更加广泛的知识既能丰富学生的阅历视野,又能促进乡土文化发挥其育人价值,为新时代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与此同时,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是乡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向,也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强调的育人方向,基于此,全体教师更应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力求最大化凸显其教育意义。
(三)强化学生直观学习体验
乡土文化与生活具有紧密关联,挖掘教材中的乡土文化开展教育,无疑是强化学生直观学习体验的有效途径。或以乡土文化资源导入课堂,或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研读乡土文化,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讲,乡土文化在民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大部分来源于先辈遗留,在不同地域各有其教育影响。学习乡土文化,既能提升学生的生活热情,又能拉进教材与生活的距离,一则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则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相互协调,可见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由于乡土文化与生活联系紧密,以此为抓手实施教学无疑是强化了学生的直观学习体验,为学科育人价值的凸显夯实了基础。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挖掘实践策略
(一)“课本知识+乡土文化”,实现理论与实践呼应
课本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乡土文化应注重实地体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课本与乡土文化融合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等,使乡土文化与课本呼应。在“课本+乡土文化”教育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将得到充分培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寻找祖国近百年来的变化,在变化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其叙述顺序,即贫穷、落后——亮色、生机——新生、希望——报答、奉献。在资料的翻阅中与诗歌的朗读中实现深入学习。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结合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革命遗址公园等地,鼓励学生在观看中感叹祖国的变化,在民主社会的和谐景象中提升学生的民族情感[3]。实地考察是升华情感的主要手段,也是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应巧借当地乡土文化资源,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加强对于祖国的情感。又如倡导学生在课后观看《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剧,在直观的演绎中感受祖国昔日的落后与今日的强大,唤醒学生的民族大义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二)“乡土俗语+课堂教学”,拓展教育空间
乡土俗语、谚语等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且此类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收编。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遗留下来的俗语不计其数,同时具备实用性价值。民俗谚语具备浓厚的地域特色,南北差异较大,或由于环境气候、或由于历史文化的遗留。将乡土俗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既能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认识更加广泛的传统文化内容,还能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促使乡土文化育人价值充分凸显。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整理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或农谚、或天气变化的俗语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凸显,既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兴趣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将自己整理的俗语、谚语积极展示,如“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雨后生东风,未来与更凶。”“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等等。在学生的积极响应中,课堂教学实效性将进一步提升。
(三)巧借课前一分钟,丰富学生乡土文化知识
乡土文化知识重在长期积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这一板块知识的渗透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举例来讲,教师在课前一分钟,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如背诵名句、朗读名篇等等,名句主要以学生家乡流传的内容为主。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既能实现二次理解,又能学习到更多同学提供的乡土文化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以江西吉安乡土文化为例,如北宋刘僩的《古青原台》“挂席会凌南斗去,羽人辽海看骑鲸——抒发了诗人由此而萌生的直欲乘风腾空、飘然仙去的遐想”;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十万工农下吉安——再现了家乡的红色文化”。在课前一分钟鼓励学生背诵一些掌握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积累更加丰富[4]。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讲述家乡的名人事迹,如《百家衣》《收藏历史的人》《劫难难忘》等等。在故事讲述中,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而家乡之情正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亦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性因素。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使乡土文化走进作文,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善于歌颂自己的家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处于教育关键阶段,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教育,应结合知识过渡至更加广泛的教育空间。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这一文化是语文教师肩负的教育使命。为提升这一文化的教育影响力,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详细论述了乡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现教育与价值体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还需教师结合地域特色进一步研究实效性更高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谷思瑶. 选择理论视域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文本选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2.
[2]李明珣. 民俗文化视野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乡土文学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2.
[3]周桂香.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初中生作文水平——“靖江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06):24-25.
[4]郝小霞.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乡土类文学作品美育教学策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