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应用路径
正文
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在数学基础、思维方式、数学资质以及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面临的学习问题不同,对数学知识所产生的困惑和理解也不尽相同,那么为了提高教学实效,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师就必须应用分层教学,对学生、备课、课堂和作业依次进行分层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现状刍议
(一)对分层教学的理念不够重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没有挖掘学生在数学上的资质,也没有照顾学生的特殊性学习需求,基本上都是采取统一式的大班教学,导致不少学生的学习问题都被搁置,而且容易使课堂氛围显得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导致其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再次,学生的课后作业由于缺乏针对性,对不少学生而言其所做的作业都缺乏适配性,导致课后作业的教学功效略小,且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违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
(二)对分层教学的应用不够合理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虽然认识到了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教学分层的重要性,但是其在实践中推行分层教学时,存在一些不够合理的地方[1]。首先,部分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差异化的提问,并没有把分层教学理念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致分层教学的效果达不到预期。其次,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够了解,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只是通过批改作业才有所认识,从而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导致分层教学科学性的缺失。
二、重要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布置课后作业,基本上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问不会长期搁置下去,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程度都会上升,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就会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能力,继而有助于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上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进步。
(二)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也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和高校教育中的基本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贯彻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会感到自己被教师所尊重、所关注,而不会再觉得自己被忽视,学生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对教师更加信任。同时,在分层教学模式下,课后作业的内容依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而定,作业设计会变得更加合理,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数学作业,并获得实在的收获,这些都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进步。
三、应用路径探析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要开展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就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每个学生的数学资质、数学基础、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性格、兴趣等特征,教师都需要去进行充实的了解,并将此作为分层教学的基本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案和作业设计的合理性、针对性和精准性,使分层教学发挥出实际作用。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全方位地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多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整理学生的作业数据,以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2]。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在准备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之前,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层,用Excel制作表格,从多个角度整理学生的数据信息,为学生归类。比方说,学生对三角形基本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理解情况,对此可以根据学生在之前课堂上的表现及其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将其划分为A层、B层、C层,A层学生对这些知识达到深刻理解、创新应用的地步,B层学生次之,处于普通水平,C层学生则不能准确理解这些知识,只会机械式地记诵。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等对其进行分层,为备课做好准备。
(二)对备课进行分层
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分层之后,初中数学教师就要正式进入备课阶段,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对学生的分层情况来预设课堂教学方案,整理课堂教学思路,梳理课堂教学脉络,为高质量的分层式数学课堂做好准备工作。对学生的分层有多个维度,根据不同的维度教师要作出不同的分层教学方案,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动漫,那么教师可以为这部分学生准备一段与课堂所涉数学知识相关的动漫视频,以其来创建情境,对于处在别层的学生也要迎合其兴趣,准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材料,以激发全部学生的学习动力。
继续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为例。在备课期间,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分层情况来设计多条线路的课堂教案。比方说,根据学生对三角形基本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理解情况,将学生分成了A、B、C三层,那么对于A层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赋予其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综合应用题进行合作探究。对于B层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负责引导其独立思考,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跟随课本做基础的课堂练习。对于C层学生,则要加强互动,就三角形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基本特征等基础知识来对其进行提问,以此来平衡课堂教学。
(三)对课堂进行分层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及其他不可知的因素都会对课堂教学的走向造成影响,备课时所预设的课堂教学方案不太可能完完全全地得以实现,基本上都会出现偏差。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绝不能拘泥于备课时所制定的方案,从而才能确保分层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行事,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堂,辅助分层教学,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继续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原本预设的A层学生能较迅速地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并能对其予以准确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A层学生的反应明显比预设的要迟钝,那么教师就要把A层学生归拢到B层学生中去,加强对其的思维引导工作,将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证明题作为教学材料推动其深度思考。待提问过后,确定其理解已经到位,可以让其以小组合作形式对综合型的三角形全等判定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实效。
(四)对作业进行分层
课后作业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都不能完全吸收并消化掉教师所讲的内容,需要在课下通过做作业来加深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训练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等等。在分层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要贯彻分层思想,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4]。
继续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为例。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C层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明显跟上了教学进度,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形成了基本准确的认识,而另一部分学生依然停留在认知不清的阶段,那么可以分别将其再次细分为C1层和C2层。对C1层的学生,让其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对于C2层的学生,则要把作业重点放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上,并让其记诵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条件,以此提高作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之间在性格、数学资质和数学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照顾学生的特殊性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以此为基础来对备课、课堂和作业进行相应的分层处理,使分层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其功效,推动教学合理性和实效性的上升。
参考文献
[1]陈若,杨飞红.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湖州市某中学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08):93-99.
[2]苏国东.智能教学软件促进初中数学教与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2):92-96.
[3]吕洪元.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1,23(09):207-208.
[4]朱昌宝.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相关探讨——评《解密分层教学》[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6):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