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时间和空间,并引导他们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只有在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生,正是学习的关键期,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通过这种兴趣的培养,可以减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数学的学习中,寻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从而推动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分析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热爱,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必要因素。小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主要表现为对数学知识的不理解,不能独立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只要学生对数学成绩抱有信心,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转化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动力,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也能够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改革
如果学生们都对数学没有兴趣,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显得不够积极,也不够主动,如果在课堂上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顺利进行。因为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所以他们很有可能会在课堂上去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落后,让学生更加不愿意去学习数学。如果在开始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学生们都保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那么在这个班级中,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从而将那些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的学生们给带动起来。再者,当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在听老师讲解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认真,理解起来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最终提升了整体的课堂效率。
二、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原则
(一)在数学教育中,必须强调其中心位置
兴趣的培养,就是要以有趣的形式元素和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巧,让学生作为主体,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自己去解决数据问题,从而构建出生活中的数学角度,从而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出来,经过思考和应用数学方法,从而得到生活化数学学习的体验。
(二)强调有趣的数学事例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案例的选取,要从生活中的事例和情景入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保证他们在参与中不断地获得一些收获和经验。这样的案例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展示,更好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也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问题意识,进而获得认知上、心理上、行动上、情感上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许多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照搬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缺少了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速度,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率。此外,一些数学教师因为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也没有什么创新,还在重复以前的教学方法,因此也就造成了这一类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手段的辅助效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此外,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在教育方法上缺乏科学性。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不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从课堂上讲起,而不是从课堂上讲起,从而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下降。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互动
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扮演好自己的指导者与引导者,在教学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时候,只是在课堂上一个人说,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教学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导致了整个教室的气氛很低落,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都很困。除此之外,有些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允许学生在教学课堂上提问,也不允许他们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造成了有些学生心中有问题,但却不能得到答案,慢慢地,他们就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节奏,从而失去了学习得兴趣和动力。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一)巧妙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建设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在实践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课堂的引入进行优化,使其可以通过引入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在课堂引入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呈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游戏有很强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导入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游戏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用游戏的方式来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教学内容变得有趣起来,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创设的问题任务,来激励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任务中,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会深入地思考教学内容,这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非常活跃,在解答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比如,在“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中,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到有统一的测量标准和测量仪器的必要性,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来测量不同位置的角,并在测量过程中感觉到,角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所绘制的一条边的长度。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巧妙引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在一次玩耍的过程中,两个角争吵起来,各自说自己比对方大。利用这段短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用这个问题来进行课堂的引入,在原来视频的引导下,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去学习相关内容。
(二)融合式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的最大动机是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根本动机。在数学这个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面前,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粗暴的、简单的记忆,都是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枯燥认知的根源,这也是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们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加入一些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因素,比如小游戏、小故事等,让学生们可以寓教于乐,愉快地学习数学,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传统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重量单位的时候,老师会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那就是公斤、克、吨之间的尺寸以及相互间的转换关系,然后,老师会组织学生玩一种“站队”的游戏,来区分周围的物体的重量。老师在黑板上标出了相应的重量单位,再说出目标物体,让学生自己站到他认为应该对应的重量单位下面,这样不但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充分的参与感,自然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会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自主地对生活中物体的重量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箭双雕,最主要的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兴趣会变得越来越浓厚,逐渐形成一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特别的生活阶段,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到最大,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培养出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着手,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例如,教师在进行长度单位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发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快乐。在“米”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丈量桌子、丈量黑板、丈量运动场的步幅等方式,来体会“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特点。再例如,在对圆的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存在着的圆事物的特点,然后再以这些特点为基础,逐渐带领学生学习平面几何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其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并加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周围,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提高整体的兴趣
在每个小学数学班级中,既有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不太乐观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下,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做到有差别。如果给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那么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觉得题目更难,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挫败感,会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在此后的每一次数学作业中,都不能认真对待,从而错过了学习数学的最佳机会。再者,这些题目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来说,可能并不是很难,但学生很容易会产生轻视的心理,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负的心理,这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够细心,甚至是在考试中失利。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按照层次教学的方法,以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分别布置作业。例如,对于那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给他们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可以把难度稍微加大一点,这样学生在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那么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将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作业难度降低,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解决数学问题,并对数学作业感兴趣,这样能够提升他们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随着他们的逐渐进步,也要适当地增加难度,在班级中形成一个热爱数学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兴趣。
(五)加强教学评价,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使用一种统一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地起到教学评价的作用,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评价,并不能有效地对学生形成激励和鼓励,反而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
比如: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智能水平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良好,但不能完全理解所教内容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在面对成绩不佳的学生时,老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在闪光点中找到他们的不足之处,从而将他们带到学习的正轨上。
结语:总而言之,小学教育是整个制度化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一步。要想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后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与此同时,数学教育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维逻辑训练的重要课程,它对小学生目前的学习以及之后的认知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进行兴趣教学,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贾红艳.探析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7.8.10
[2]刘桂影.激发和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J].新教师2015.2.25
[3]李宁.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俪人:教师,2015(11):44.
[4]杨淑真.趣味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新课程,2020(40):94.
[4]蔡勇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12):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