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教育;语文教学;情感教学;策略探究
正文
引言:
在我国最新的课程改革工作中,情感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视。良好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从其本质属性上来看就为情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指导理念。
一、 新课程标准改革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最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工作要求以义务教育作为对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并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到教学理念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之中,便需要教师在对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文章的思想性内容,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二)促进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
结合对核心素养的着重培养要求,对于课程的内容结构便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优化。在创新的课程内容结构当中,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注重跨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学科互联的新型教育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得以实践运用。
(三)加强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程标准的制定从之前的教学要求实现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对于教学的评价方面和考试的命题方面体现出了更为科学的体系制定,在过去以原导向型教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过程导向型的教学要求,对于教学工作具体的开展方式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以确保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方面,其主要是通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注重对学生情感培养为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1]。在语文教学当中融入情感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探析然后结合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结合特定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而且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核心素养的提升都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其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新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的落实
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语文知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将这几个方面的目标结合起来作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指导理念,可以有效促进新课改之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地位中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教学沟通和互动,从而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感。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情感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会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并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语文科目的主要属性体现在其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和语言背后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人文性[2]。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着重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通过语文学科实现对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格的培养,而这离不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学生在情绪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起伏波动,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的学科,在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新课改之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课前导入对学生情感的引导
在初中语文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地深入探索,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进行情感氛围的营造。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的语言文字魅力,对教学内容以生动的文字描绘的形式引导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引导的内容形成自身的感悟。在具体的文字导入环节,教师自身要具备充分的情感表现力,将教学引导的内容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逐步沉浸到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氛围之中。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来对教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能够使学生对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整个教学内容都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认识,加强学生的情感融入,从而降低语文教学难度的同时,也能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的传输给学生。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中,这篇文章是一个童话故事,大多数学生小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导入阶段对这篇文章进行角色扮演。这篇文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幽默元素在其中,因此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角色扮演会充满兴趣,同时也能在表演的过程中对于皇帝的无知而盲目自大以及围观群众的旁观者清的情感体验得以加深。并且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这篇故事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谦逊的性格,避免学生形成炫耀的心理。
(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营造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
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我国现代化教学具有极高普及性的一种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以生动的视频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3]。同时,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也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之中,教师要选择表现力较强的教学文章,这种文章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通常可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带给学生较为震撼的冲击力,让学生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能够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科技类文章,文章中不但阐述了恐龙在世界范围的分布,而且对数亿年前地球大陆板块的漂移导致恐龙在世界范围分布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而关于恐龙以及大陆板块的纪录片十分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恐龙相关的视频进行展示。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通常都会被恐龙庞大的身躯所震撼到。而如此庞然大物也能最终从地球上灭绝,便能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意识,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情感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在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的初中语文教学情感之中,教师应当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情感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践产生联系,从而才能实现学生在思想上对情感教学内容的认可和共鸣[4]。在这样的思想环境熏陶之下,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杜甫描述了当时自己的恶劣生活环境,通过层层递近的方式对苦难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在那一时刻作者生活的艰辛,然而最后却通过“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表达自己虽身处恶劣环境,却宁可身死也要忧国忧民的感慨。教师在进行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许多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平凡人物来进行对比,如袁隆平,张富清等,都是一生清贫,却为国家在各个发展领域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通过文章和现实的对比,学生的情感也能够被有效激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世界观。
四、结束语
情感那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最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工作,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积极探索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以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路华俊. 感性课堂中的情感渗透——关于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融合思路研究[J]. 中华少年, 2017(9):2.
[2]周伍.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22):1.
[3]武文平.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中的运用[J].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0.
[4]韩冰;. 如何安排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之我见[C]// 2018年3月未来教育家学术研讨会.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