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唐昌忠

甘肃省临夏县田家炳中学

摘要

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五大主要方向之一,同样也是体现历史学科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希望能够帮助历史学科教师在进行自身教学形式和内容创新改革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入多元化的家国情怀素材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最终不仅能够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塑造,而且也能为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和人生规划起到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素养

正文


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国家对于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再一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向下,历史学科的核心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引起了教师群体的广泛关注。家国情怀素养的学校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激发自身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也能够在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内容的自主探究和挖掘延伸,有效提升自身与国家之间的归属感和联系感,因为加强自身的历史责任素养和自我提升动力起到深远的影响意义。

一、高中历史学科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分析

(一)有效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加过齐文化的相关素养,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和知识学习视野,而且能够在了解和应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探究过程中,针对事件的发生规律和人物的行为动机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在背后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这样的素质培养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为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高中教学目标落实起到深远的铺垫作用。[1]除此之外,家国情怀的素质培养也体现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国家主流文化的深入研究,例如融合百家的儒家文化以及道家和法家文化等,能够更好地针对社会推崇的文化理念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群体自身家国情怀的塑造和提升,并最终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作用。

(二)深刻培养高中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因此自身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高中历史学科教师通过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家国情怀素养的正确引导,能够在帮助学生努力完成繁重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自身的责任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样的教学引导过程能够更好地避免高中学生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而且能够辅助思想德育教学的相关内容共同完成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培养与引导。除此之外,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有效拓展家国情怀素养的相关内容,也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辱感和国家归属感,从而更好地为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号召起到深远的促进意义。最终不仅能够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勇于承担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而且能够在更多方面结合自身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重视程度仍需提升

虽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国家对于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但是部分高中历史学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考察的成绩为主要的培养方向,因此对于家国情怀的素质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忽略。这样的实际情况不仅造成了学生形成更加僵化的应试学习不良习惯,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往往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和实践,而且在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最终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教材上的内容,对于教材之外的知识延伸往往涉及的较少。这样的实际情况也造成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视野始终得不到拓展,并且对未来的长远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作用。

(二)教师的引导方法仍需丰富

高中历史学科教师往往将自身的教学侧重点集中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上,虽然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构建质量,但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也容易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最终不仅影响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不能够得到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2]除此之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科核心素质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状况也无法完成因材施教的现代化教学引导思路,并最终对历史课堂的教学引导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一)全面构建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科教师应当首先针对自身的教学授课方式进行多样化创新,从而结合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质量。第一,教师可以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功能作为拓展和创新教学方式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将教材上枯燥乏味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转化为多媒体设备的视频教学资源。这样的形式创新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听觉和视觉层面的刺激,激发学习探究的意愿。而且也在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在历史文化内容中的学习沉浸感,对历史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过程进行亲身体验,激发出自身的家国情绪。[3]例如在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针对我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过程进行完整地呈现,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近些年来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自身的国家自豪感。另外通过对大众传媒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而且也能够为提升国家情怀的相关素养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二,学科教师应当进一步深度挖掘学科的相关教材,从而更好地针对教材内的历史故事进行有效串联,并通过完整的教学引导过程来加强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这样的教学引导形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内容的表达和倾听质量,并在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过程中更加明显地认识到国家长期固步自封的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结合家国情怀的素质培养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历史发展趋势认知。

(二)将家国情怀贯穿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整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引导一致性和整体性。学科教师应当针对自身的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有效优化,并且通过对不同教学环节进行更加多元化的史料实证素材应用。这样教学引导过程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并且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历史素材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来构建一个全新统一的家国情怀理念,并为后续自身的素质培养引导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除此之外,学科教师还应当针对自身的职业修养和教学能力进行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开拓教师的教学试验和教学观念,并且以更加全面科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来加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和贯穿效果,同时也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将知识与素质培养进行更加全面的整合。[4]例如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素材,不仅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而且也能够通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道路优越性来提升学生的国家发展自豪感,并为构建更加全面的家国情怀观念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还需要合理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质提升情况进行深入的评估,并将其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成绩进行共同的分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国家和社会对于未来年轻人才综合素质全方位培养的核心要求指导下,历史学科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质量,从而不仅能够更好的结合历史教学知识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而且能够不断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民族伟大复兴号召。就是通过优化和创新不同的教学引导形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在不断挖掘国家历史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有效的熏陶和提升,最终为有效促进学生的未来学习和长远发展起到深远的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长红.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J].对接京津——区域发展 基础教育论文集,2019(26):124-125.

[2]康丽园.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23):34-35.

[3]董志斌. 高中《鸦片战争》一课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J].石河子大学,2018(32):32-33.

[4]朱露萍.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贵阳分会场)论文集,2020(24):23+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