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罗中波

四川省仪陇县福临乡小学校

摘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对于其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的教学实践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的缺失,教学环境和方法也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本文分析了这些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意识;提问能力

正文


初中数学教育阶段是形成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关键时期,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起点,良好的提问能力则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方法的改进,有效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一、初中数学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明显缺失,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意识[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角色,课堂上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的单向传输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究的机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久而久之,问题意识逐渐萎缩,缺乏自我驱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深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

(二)教学环境与教师方法的局限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环境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极大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制约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教学环境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课堂结构过于僵化,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考,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均,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和先进教学设备往往集中在少数学校,而更多的学校则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上存在明显短缺,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潜能的发挥[2]。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显示出较大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强调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师往往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执行,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考虑,不能有效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差异。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方面

1.引入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3]。以“一元一次方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的操练,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例如:一个旅游团计划从A地前往B地,两地相距300公里他们可以选择两种交通方式:汽车和高速列车。汽车的速度为60公里/小时,高速列车的速度为120公里/小时。为了体验不同的交通方式,旅游团决定一部分路程坐汽车,另一部分路程坐高速列车已知他们总共花费了4小时完成整个旅程教师可以提问:“为了完成这段旅程,旅游团坐汽车和高速列车各行驶了多少公里?”。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涉及年龄问题的数学情境,例如:“现有两个人的年龄之和为28岁,五年前,一个人的年龄是另一个人的两倍,问现在他们各是多少岁?”这个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利用已知信息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以及如何设置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方程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其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4]

2.创设挑战性任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挑战性任务用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其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潜在教学价值,通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创新性的数学任务,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5],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投资组合优化”的挑战性任务,假设某投资者有10000元资金,计划将其分别投资于两种不同的项目项目A的年收益率为6%,项目B的年收益率为10%投资者希望在一年内获得800元的总收益并且希望项目A的投资额不低于项目B的两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投资者应该在两个项目中各投资多少元?” 通过这个任务,学生不仅需要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还需要考虑投资比例和收益的双重约束,进行多步骤的推理和计算,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

1.采用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针对“整式的加减”这一课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例如:“探究不同形式的整式加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首先需要理解整式加减的基本规则,然后探讨这些数学操作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建筑设计中计算不同材料用量的总和或差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材料和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构建问题,比如怎样通过整式加减来优化材料使用,减少浪费,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数学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小组探究活动,主题为“如何利用整式的加减来预测和比较两个未来事件的结果。”,学生可以预测学校不同社团活动的参与人数增减情况,通过收集过去的数据,运用整式的加减来预测未来某次活动的可能参与人数,在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整式加减的知识,还要学会如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对结果进行预测,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2.促进师生互动与反馈

有效的师生互动与反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关键策略,其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度,激发他们探索和提问的热情。在初中数学的“直线和射线”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直线和射线”概念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如使用直线和射线来描述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比如“在规划城市道路时,如何利用直线和射线的概念来设计交通流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见到抽象概念的应用,还能在思考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即时的反馈,帮助他们理解在现实世界中数学是如何被应用的,并指导他们如何更精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思想。另一方面,教师应定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解释“直线和射线”的概念,互相提出问题并试图解答同伴的疑惑,以此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强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演示射线和直线的性质,如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射线来表示,而建筑物的边界可以用直线来划定,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向全班展示其发现和理解,同时回答来自其他同学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反馈机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结束语: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和促进师生互动与反馈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至关重要,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还能有效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环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不断探索和提问,从而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金华.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途径[J]. 新课程,2021(14):208.

[2] 周国清.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7):1277.

[3] 王亮.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 读与写,2020,17(18):183.

[4] 许晴. 新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研究[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0.

[5] 张先兴.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9,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