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必须始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减负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增效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综合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既可以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双减政策下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一、双减政策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阶段,以感知为主导,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律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其学习兴趣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发展特征,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激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增加语文课堂的层次感和趣味性,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速转变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快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给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进而促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语文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展现出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题海战术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这样会学生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学生也会由此缺爱运动的实践,而且长时间的学习会让学生厌倦学习,不愿在课堂中与教师展开互动,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无法良好完成。虽然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同学们不再需要做大量的作业,但是同学们的知识面还是比较薄,有些同学的学习态度比较放松,有些同学的思想比较散漫,主要是是学生将双减政策下的减负当成无负,时间一长,其语文成绩就会下降,这与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师资力量大、课程安排紧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学课时明显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是确保在有限的题量条件下,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关键。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会出现急于求成的现象,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会让一些学习语文较为吃力的学生出现学习厌倦感,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通过课外阅读,引导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比起课堂上的阅读,学生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大,也更有热情,这会涉及到语文课外阅读,学生如果具有较为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其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语文阅读课堂中,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某些课外读物中,还包含一些开放性的结局,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帮助,而且学生还能够在作文中将这种开放式的拮据进行更详细的表达和描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加大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作文材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可以从丰富学生词汇量入手,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要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对阅读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提炼,并引导其将课外阅读中所积累到的精华知识应用到语文写作之中,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十分关键,教师想要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该方式能够集中表现教师的语文智慧,在情境中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并通过情景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情境模式的设计是指老师经过仔细的研究,以一种形象的形式,把课本上的语文知识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相关的语文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起学生的语问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展开角色扮演与观看相关视频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是语文课堂一般较为乏味,长时间乏味的课堂会让学生困倦干,无法在课堂中与教师展开积极互动,学生也就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相关知识。因此,具有开放、趣味、探索性特征的情境设定是能够吸引学生融入课堂的重要方式
(三)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将其作为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的语文教学方式,使语文授课更加精确。例如,在《观潮》课上,同学们都展示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的学生情感上较为敏感,对所读文章的细节把握较好,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够充分。而有的同学,思维很清楚,但是做事却很粗心,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出错。因此,要从整体上解决问题,就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弱项进行集思广益,以达补缺的目的。同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助,发挥自身的优势,组建一个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四)确定语文教学有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精准地设定教学目标。有了更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推动语文教学。深入解读语文教材与课程标准是教师在双减背景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工作,教师可以将人文与德育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并且合理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从实践与效果反馈等方面,检验自身的教学成果。
(五)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更多的负担,因为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因此,双减政策的出台,也给这些教师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课堂上的作业适量,从而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原本可以削减的功课,也要在语文课堂上解决,免得在课后增加学生的压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运用任务教学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设置适当合理的单元任务。就拿柳宗元《江雪》这首诗来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下课之后,把这首诗抄录下来,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将这段文字的历史、人物以及当时的情景,通过录像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动图与静图,去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教师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对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讲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理解,又能快速记住古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还增加其对语文知识的认识。
相对于以往,当前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并以较少的课外作业来降低课外训练。在课余时间里,要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读书活动,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比如,当学生从学校回来,或是在假日里,家长可以引导其在睡觉前十分钟读一些课外读物。此外,在课下还可以参加一些与语文阅读有关的活动,比如游览博物馆、纪念馆,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六)制定适合学习方案
想要真正落实双减政策,除了要从作业方面入手,也要从校外对作业做相应的调整。在学校,老师和家长要配合,适当地削减课外的课时,让学生的集中力回到课内学习之中。由于智德体美劳五项基本技能的缺失以及休息的不足,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预期,无法将双减政策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实现。因此,家长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情况,为孩子制订一个合适的学习计划,避免盲目的跟风去参加各种级别的培训班,那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课堂的效果,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语文教科书中存在许多难点,使学生难以掌握。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顺利而有效地接受所学的内容,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主题难易教学中引入微课程,这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微课的教学方式生动,能够将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同时,微课的归纳与总结的优点,有助于学生理顺各知识点联系,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的重点与难点,营造一个高效率的语文课堂,这为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清晰的作业训练目标
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基本都是一个老师在教,这样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来研读教材,做习题。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把握住考试的大方向,也就不必整天沉浸在习题的汪洋大海里。另外就是关于语文的一些新词汇,在考试中,这些词汇通常会使用到一些动词和形容词,而对于那些很少使用,又很难掌握的词汇,也可以被忽略掉。而且,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育经历中,挑选出一些比较容易被测验到的单词,再按照分数的多少,进行由小到大的修改,这正是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倡的因材施教。背诵类的题目也是一样,因为考试都是考一些经典之作,所以老师们应该对各个考点都很熟悉。对学生而言,时间很珍贵,不需要把所有文章都记下来,只把那些经典的文章进行记住就可以,这样能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以核心素养作为开展教学的目标与依据,在教学时要对学生存在的难以克服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能够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精准性。教师在制定相关课程标准时,需要让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中各种词汇,这样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握重要词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下作业时,可以对词汇的读音及内涵向学生讲授,以便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词汇,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建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素养水平的提升。
(八)建立适当的评价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的科学评估与反馈,可以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学习内容与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依据。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老师对相关作业的优化设计。例如,在每一单元结束时,要做一个阅读练习。教师可以采用互相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教师在对读后感文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语言的正确性、用词的正确性、结构的合理性、写作的条理清晰。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沟通,加深对读后感的认识,进而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四、结论
总之,双减政策是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给传统的教育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由于存在着利用大量习题来训练与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成果,致使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与双减政策不相适应。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就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逐步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莺.“双减”政策下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2):43-45.
[2]吴小华.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23:487-493.
[3]宋春花.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二).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二),2023:74-76.
[4]林素萍.“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3(02):140-142.
[5]宋天舒.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一).2023年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一),2023:808-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