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数学到具体——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正文
尽管尚处于对应科学的基础环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同阶段的学科相比,小学数学仍旧是很多学生的“老大难”,给学生的理解、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从根本上处理这一方面的客观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在开展课堂构建工作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输出”模式,把更多的教研精力集中到对学生所熟悉且存在浓厚兴趣的生活资源的挖掘、萃取和运用之中,将那些隐藏在寻常生活之中的信息元素转化为丰富、多元的生本数学核心素养塑造“养分”,依托于这样思路和相关举措来进一步拉近教学素材中知识信息迁移到学生主观认知中的抽象路径,还可以在更深层面上引导学生良好地感受到数学在现实当中的存在性和多元实用价值。
一、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实现对生活因素的数学教学融入
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在面对数学这样的概念性学科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完全以独立的姿态来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这就意味着“合作”的主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基于这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生活化课堂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发挥出小组合作教学策略的执行作用,分别围绕“生活问题设置”和“生活探究材料提供”等方式来组织学生共同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他们能够为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汲取到更多的灵感和素材,进而达成预期的课程教育成效。
(一)通过设置生活问题来调动学生们的合作讨论积极性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己既有的社会认知和生活阅历而形成相应的精神意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随着文化环境的发展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开辟,当今的小学生大多已经拥有了相对鲜明的自我意识,迫切地希望可以在其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和教师面前为自己博得一个“出彩”的机会,将自己的独到想法表述出来并以此来获得其他人的赞许;除此之外,不小数量的小学生在潜意识里依然对他人和集体有着较为浓厚的依赖情结,希望能够在课堂学习活动当中获得对应的平台去参与到个体互助当中。出于对以上两方面现实情况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在开展教学引导的工作中帮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以及有关于课程的多元内容、方向、标准等关键元素,能动地设计出更多、更丰富、更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来当作他们进行自主交流和能动探讨的话题,一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利用生活资源来进行信息交换、灵感交流和方法探讨的乐趣,二来也可以让学生们的认知、整合、探究、应用成果表现出更为可观的内在价值,依托于这一系列策略来从多元角度切入完成有效调动、能动强化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对于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扇形统计图》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便可以在结束了基础性知识的讲解后,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而后提出“三类统计图在数据的表现上都有什么样的优势?分别适用于哪些类型的数据统计工作?”等之类的问题,而后就能够发动学生依托于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之间的合作来各抒己见,引导他们取得相对正确的认识。
这样一来,教师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就摆脱了“换汤不换药”的机械主义模式,真正让学生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实现了对“数学”和“生活”血肉联系的自我建立,实现生活化数学课堂的基础构建。
(二)通过提供生活性探究材料来优化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取得、验证、应用知识的唯一途径,这是从古至今为人们所承认的至理。纵观所有的基础科目,其中所蕴含的一切知识和技法无一不需要依托于“海量”的实验方可彰显其核心价值并与学生们相见——这在数学等自然类的科目中更是被表现得非常充分。笔者通过前段调查获悉,非常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和几乎所有的小学生对“实验”和“数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的意识,觉得数学就是一门“抽象”学科,这自然是十分不科学的论断。为了让生活化课堂变得更有质感,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选择出更多有着浓郁“生活味儿”的素材来作为帮助学生们开展数学实验活动的“原材料”,让他们得以借助于现实生活的对标思路和路径去解决有关的数学知识、技法应用问题,由此来帮助学生们显著增强他们在主观层面上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内化效力。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来组织学生做验证方法的思考和交流,鼓励他们结组开展实验,利用身边的废纸去剪成或叠出不同款式的三角形,而后试着将这些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再按照“顶点想凑”的方式拼到一起,看看是不是每次都可以让外侧的两边形成一条直线。
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学生们便可以对数学科目的认知价值和路径形成完备、具体、真实的理解,同时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性和价值体现路径也会拥有更完备的理解,这些对于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利用实践活动实现对生活因素的数学教学融入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学段,小学阶段的所有科目还没有十分突出的理论比重,其中的绝大多数知识都可以被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也正是生活教育理念能够在本学段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也必须要突出对“实践”主题的挖掘,具体结合“课后实践作业设计”和“‘数学剧’表演”等方法来鼓励学生在“活学活用”中感知生活能量对数学学习的强大促动力,进而进一步巩固相应工作的既得成果。
(一)重视对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
大多数小学生之所以对“生活”一词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主要就是因为它能够为学生带来非常丰富、多元的实践窗口——立足于这一视角而言,生活化课堂的有机构建也必须要从实践的路径切入去开展具体的工作。现在,受到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的影响,绝大多数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都出现了很多有利于学生完成“课本——生活”之认知转化的内容,因此授课教师就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相关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持续优化概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同步依托于设计更为丰富的实践性课后作业的方式来为学生能动理解、有机内化业已获得的学习成果而提供更多的支点和渠道,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消化过程变得更为顺利,二来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激活学生们的数学认知、应用潜能和灵感,使生活资源的挖掘、运用效果呈现出更高的价值。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当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保证实践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当要适配于学生们目下的水平,不然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例如在完成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课程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们在回到家后,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和自己的父母或者附近的同学一起来到当地的超市,调查、记录这些超市中常见饮料、水果、洗漱用品的价格并制作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倘若学生们的表现足够良好,教师还可鼓励他们把相关的成果作为一份“意见书”提供给当地的物价管理单位。
借助这样的模式,学生们接触、理解、消化、应用数学的舞台就变得更为广大了,数学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也会更加突出,自然有助于他们在“学以致用”的状态下提高自身的课程核心素养。
(二)重视对“数学剧”表演活动的组织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小学生都在主观意识里给数学贴上“枯燥”、“乏味”的标签,这些都给生活资源在科目教学中的有效开发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有效扭转这一刻板印象,小学数学教师要在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中有意识地融入一些趣味元素,借鉴于语文等人文课程常用的“情景剧表演”来组织更多“数学剧”的表演活动,对标于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对应的素材、场景,组织、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景演绎和知识、技法的应用示范,同时还可以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服装等,让活动本身就成为开展数学教育、展现数学价值的生动舞台。当然,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这一策略时也要注意对“度”的把握,不要将之当成“求鲜”的工具,否则反而会矮化相关活动的课堂引导价值。
比如同样是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业务员统计本厂产品的销量”、“工作人员统计小区住户本月用水量”或者“交警计算当日车辆违章发生率”等主题来引导学生设计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并鼓励他们自发结成几个“剧组”来进行“剧本”设计、角色分配和“数学剧”表演,发动他们用到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方法来处理对应的问题,最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选出若干个“最佳剧组”和若干位“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演员”。
这种方法的有效运用,大大强化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让生活教育素材的课堂融入变得更为自然、真切,同时也给了学生表现个人能力的多样平台,可谓是“一举三得”。
三、利用环境渗透实现对生活因素的数学教学融入
一如人们所共知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和意识所能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无声的,这一特性理当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这一方面的综合认识来考量,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开展生活化教育的活动当中,积极从“环境渗透”的角度切入采取具体的策略,在一些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场合环境中融入同步彰显“数学”和“生活”主题的元素,让学生们能够在耳濡目染的状态下完成对数学知识要素和生活应用意识的能动生成、内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身个性化数学认知意趣的有效形成。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执行这一方面工作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相关元素和环境整体之间具有理想的协调性,不可让学生感到“穿凿附会”的感觉,否则必然会适得其反。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一些拟人化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贴画,用这些贴画来表现一些常见的数学计算公式;也可以在黑板上每天更新一道体现近期核心数学知识要点的题目,将其作为学生们当日的“悬赏任务”;还可以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在教室的窗台上摆放一些不同几何体的泡沫摆件;等等。
如此一来,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渗透就会变得更加自然、常态,学生们得以通过立体式的形式来实现自我意识、认知逻辑的生活化、数学化改造,进而有效取得丰硕的教学引导成果。
在做好上述几点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家校合作”的机制来完善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效果,发动更多的学生家长对利用生活来完善居家数学辅导的意义以及相关的方式、方法等做出进一步的引导和建议,还可分享给家长们更多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案例,从而为学生们生活视域下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开辟出更多的“能量渠道”。
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一本大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这本‘书’。”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在课堂构建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对生活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体系性的方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认知生活,对标于不同的目标来优化有关工作的设计,结合多元视角去做出具体的推进,带领学生从生活中的情景、事件、行为和问题等路径切入来学习数学知识、技法,从而为学生们日后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和课程综合素质的稳步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够为数学教育基础的巩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碎萍.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J].学周刊,2020(31):135-136.
[2]李媛媛.生活化教学法在数学课堂的高效运用[J].小学数学(教师版),2020(10):115.
[3]王利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3):36-37.
[4]杭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85.
[5]沈丹丹,郭芳莉.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过程、特色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0,07:102-106,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