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跨媒介 阅读交流 专题教学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由8个专题组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正是其中之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了解其特点和规律,理解、辨析媒介传播内容,培养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及主要任务
“媒介”一般指大众传播介质,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由于文本内容、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自主性特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正是适应时代变革,使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熟练掌握跨媒介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的能力,具备适应未来生活挑战的关键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
1.通过该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媒介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跨媒介文本,了解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2.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学会辨识信息的真实性,逐步提高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阅读和交流。
3.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培养合作、交流和反思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设计原则
1.以“跨”促“通”原则。该原则主要体现在不同符号形式、不同载体和不同移动终端的跨越,从而达到“阅读与交流”的互通。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媒介的特点,并根据实际需要和媒介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表达与交流。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准确度稿、专业性强等特点,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电子类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时效性强、方便快捷,声画结合,受众广泛。不同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各有优劣,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具体特征,围绕特定教学内容和主题,实现关于知识和信息阅读交流的双向“互通”。
2.有效整合原则。教师在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时要正视语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不同,重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这一相同的目标和基础上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教学之所以特殊,主要体现其媒介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设计的多样化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敲定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或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然后对多种媒介资源进行比对分析,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教学任务,此外,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逐层细分,将看似散乱无序的课程资源、媒体资源变为有效、有序合理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3.深度融合原则。语文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层面,“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整合信息、加深理解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有以小组为单位的面对面的探究学习,课堂外,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自主的交流也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读写结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让他们将课堂上或生活中一些浅表性的、突发性的想法进一步梳理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深入思考,借助传统的作文形式或是网络微写作的形式,图文结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充分表达。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主要教学方式
1.“音视频+文本”——生动形象 全方位感知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高度有关的音视频资源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音视频资料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内容的导入环节,音视频材料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央视主持人就该词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声韵之美,进而去体会和把握词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名篇搬上了大荧幕,合理适当将影视媒介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无疑是为跨媒介的阅读教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视视频资源凭借声音、图像、人物表演等方式将单一的文字符号进行立体演绎,透过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更加直观的为人们展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生动形象地展示与文学作品近乎相同的叙事特征,以线索发展、人物特征和情节变化,同时也直接引发了受众群体的情感反应,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教师将影视视频资料纳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知人物形象、故事脉络和情感诉求,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图片+文本”——图文并茂 促进深度思考
“刊石纪功,图像存形。”从古至今人们都将图像和文字视为记录生活的两种主要方式,图像的具体直观搭配文字的抽象联想二者相辅相成。抽象的文字扩展了语言表达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直观的图片为无限的想象空间指引方向的同时也平添了阅读的趣味性。语文教材中的任何插图细究起来都和文本内容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契合,起到补充和解释文本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材插图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进行收集整理、剪辑嵌入,也有助于学生围绕特定教学内容展开深度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苏轼词中的美食文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下达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收集并筛选资料,制作成“苏轼与中国传统美食”的宣传海报,在班级分享展示。该任务旨在促使学生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学会辨识信息的真实性,逐步提高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宣传海报的制作本身就要求学生能够选用合理的图片进行信息的呈现与表达,教师创设学习任务并借助于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独立思考、甄别信息,用图片等合适的方式呈现,提升了学生的媒介素养。
3.“表演+文本”——沉浸体验 有效沟通表达
情境演绎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基于文本进行的“表演”有助于学生沉浸式体验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抒情方式。同样的叙事文本在不同媒介上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从书面写作到舞台表演剧,叙事结构逐渐扩大,想象力逐渐变得更加丰富,缩短了观众的审美距离,书面媒介形式因此也走向日常化与生活化,文本也好表演也罢都植根于书面文字,但媒介的转化会创造出不同的审美感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词作内容及艺术风格,小组同学创作剧本、挑选演员,进行情境演绎。以视频形式在课堂上播放展示,或以独幕剧的形式现场展演。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准备服装、道具,合作交流,分配角色任务,该教学实践有助于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合作交流和反思能力。
综上所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专题教学需要教师研读课标,明确教学任务,通读教材,结合学情,深度整合不同媒介的教学资源,寻找最佳契合点以确定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文本细读、群文比读和图片视频等不同信息化符号的解码译读让知识融会贯通,纵横连接。
参考文献:
1.任国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J].语文建设,2018.5
2.王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0.8
3.韩玉.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5
4.刘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的校本课程建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5
5.卢华.跨媒介阅读和交流运用——以《边城》阅读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6.《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