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融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
受国家教育部门政策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现阶段全体教师亟需践行的使命。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知识教学,或是学科独立化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教学需求,改革是必然趋势。融合学习作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将其实践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无疑是拓展了教学之路。
一、融合学习的意义
融合学习是指根据教学主题多元化开发教育资源,实现跨学科结合教育,在知识的迁移、类比、互补、完善中落实教学目标[1]。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泛,教师的教学角度更加多样,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特点相符合。在融合学习中,学生可以同时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并在学习中找出其中的关联性与补充性,逐步强化其综合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基于融合学习的特点,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抑或是更多学科中,都是深化学生理解新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在知识交叉与互补中培养学生的融合学习能力。全方位、多层次渗透知识,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促进其德育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融合学习的优势
(一)实现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融合学习具体来讲就是多门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探索求知的过程,这一学习模式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相符合[2]。小学生处于积累知识的关键阶段,融合学习践行于语文教学中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改变了单门学科教育的单一性,学生在同主题知识的关联探索中其阅历视野更加广阔,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相较于传统单门学科独立学习,融合学习更能实现教学广度。与此同时,学生的求知、探索、实践中,所接触到的同主题知识较多,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多元化知识的融合中不仅实现了广度的学习,还促进了深度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由此可见,融合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深广度,促进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中的关键,尤其是诸如语文这一类人文性学科,学生自身的求知意识占据教学首位,只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为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而融合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值得全体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探索。宏观来讲,各学科相互之间是具备一定的内在关联,学生在单门学科学习中,难以发现其中关联性,导致学科之间出现各自为营的情况。而在知识融合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学科之间的共通性显而易见,在同主题知识出现在不同教材中时,学生的求知欲将被进一步激发。立足于学生的求知欲实施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微观来讲,不同学科知识又存在细微的差异,而这一差异性正是培养学生求同存异能力的核心基础。无论从那一角度分析,融合学习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融合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借助学科知识实现融合学习
融合学习重在跨学科拓展知识,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巧借学科知识实现融合学习,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知识的熏陶下深入理解教材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在知识结合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则结合文章内容设计问题,如文章中两小儿各自观点是什么?以什么现象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则文言文中除了包括语文知识,还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在问题中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学生也可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解答。如《两小儿辩日》中涉及到视觉误差、错觉原理、光渗作用等等,教师可结合相关内容与学生展开互动。在讨论的同时还应提供具备说服力的资料,如1955年戴文赛发表的《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其主要是以首都北京为参考,在多次研究中得出结论,日出日落的时间与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3]。在知识结合中,可以借助具体的图片、视频等说明问题,促进学生在知识结合学习中掌握物理与地理现象。
(二)融合阅读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促进学生积累知识的一种途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中深受关注的课题,基于融合学习视角下,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政史类书籍,如此既能丰富学生的阅历视野,又能实现融合学习,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文章筛选阅读文本,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筛选《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抑或是《三国志》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同时还可以开发科学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是如何借到箭的,在分析中了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在历史与科学的融合中,既能深化学生对于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又能在跨学科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进而实现融合学习目标。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版的《物种起源》,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在科学知识的了解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神话故事与科学的异同性,在知识类比中,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丰富阅读空间是融合学习的关键,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阶梯,对于小学生而言,以融合阅读为载体促进学生融合学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三)开发信息资源构建融合学习课堂
信息资源是新时代宝贵的教育资源,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还能使语文知识立体化,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融合学习视角下,教师应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加大学科知识融合力度,为学生的探索与理解提供空间,以融合学习为抓手提升教学实效性,为素质教育做出贡献。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微课视频,或是PPT课件,并且在授课之前将资料发送给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要包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被烧现状、今日的复原面貌、清朝相关历史、圆明园的简介等等,将文章内容以丰富的视频展示出来,促进学生在视角、听觉的感召下深化知识学习。与此同时,微课仅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结合教师的微课进一步拓展学习资料,探索大清朝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了哪些影响[4]?在微课作用下,学生既能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在历史的辅助下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如此既能体现融合学习的优势,又能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提升学科影响力。
(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融合学习能力
融合学习重在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关联能力,而小学生处于积累知识的关键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知识关联能力,因此教师应借助良好的环境氛围渲染学生求知心境,并引导学生逐层探索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引领诸多学科的基本课程,其关联道德与法治、科学、社会、历史等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跨学科求知意识极其重要,而环境正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基于语言学科的共通性特点,教师的教学写作这一板块时,可以将其与英语中的写作关联起来,鼓励学生写英语日记,将汉语、英语结合起来学习,在英汉对照中理解主谓宾。汉语与英语在写作中具备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在写作中应关联起来探索其中的异同,在求同存异中扎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举例来讲,汉语与英语中都有虚词的运用,但是两种语言的虚词范围各有不同,表达各有差异,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语言例子,深化学生的语言印象。在反复类比中,学生的语文与英语学习能力都会更上一层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融合学习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将其实践于课堂教学无疑促进教学目标落实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的关键阶段,教师应站好第一班岗,创新与研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现知识教育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综合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石红军.微课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中旬刊),2021(11):105.
[2]李晓丽.深度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1(13):139-140.
[3]王怡忱. 全程式清单在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中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
[4]孙玮.“小策略”打造小学语文“悦动课堂”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20(S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