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郭燕荣

赣州市信丰县思源实验学校,江西 信丰 341600

摘要

以新课标要求为导向,将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也更有利于新课改要求的落实。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指出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道德与法治;三有三重

正文

前言

近年来,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同时,《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影视作品,也成为了电视台首选的重播节目。这些影视剧一经播出,便引发了青少年追剧学党史的热潮。将其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聚焦高效课堂,满足学生德育诉求和难题,并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地学习环境下主动参与学习。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要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把握好教学进度,努力为学生创造出更大的空间,引领学生感受知识的探索过程,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来看,如果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那么主动预习的学生比例大概是70%,如果教师没有布置预习的任务,那么主动预习的学生所占比例大约是30%,由此可见,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偏低。此外,在课堂中和课前预习中做笔记的学生数量很少,大多道德与法治生都是被动学习,教师要求记录什么笔记,学生便在自己的课本中记录相应的内容,这也是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重要表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一直停留在浅度学习层面。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如果学生未能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将会使其后续学习难度加大。

(二)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进而获得道德与法治知识。但是从实际教学活动来看,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参与度偏低,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弱。此外,课堂中还存在部分教师否定错误答案的现象,导致教师难以全面的把握学生出现的问题,甚至是打击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的热情。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忽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主体性,造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影响学生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其二,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效,而教学任务过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并未深入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这也充分反映出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但是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过度关注对自身的要求,如此一来,教师将难以在课堂中完成教学设计。因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开放性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必须要考虑到课堂和学习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活跃点,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注重学生能力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与行为意识。从实际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将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将会削弱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动性,丧失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兴趣。另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过于低级,只注重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造成阻碍。

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红色电影宣传了中国革命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也宣传了中国革命前辈们的崇高理想信仰,是对群众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展开革命党史教学得很好手段,更是对推进少年儿童人生观、价值理念培育的重要。

一是信念。理想与信念都是我国红色电影剧的重要思想精神内容。而百年前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民不聊生,却又隐藏着一种磅礴的觉醒动力。正是先进青年们在奋力探索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革新之道,为取得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民众解脱和我国现代化而作出坚决不屈不挠的努力中。《觉醒年代》让我们“跨越”到史学的现场,仿佛置身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当中,感受着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觉醒年代》通过生活式的展示使这个史学人物角色更加生动丰富起来,并变成了少年儿童观众所触手可及的活生生的史学形象,对少年儿童培育理想、坚守信念很有帮助。

二是爱国精神。红色电影里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影片中《建国大业》里青年学子的街头演讲,普通民众在李公朴先生悼念典礼上的齐声孔乙己,张澜在国共二党中间的斡旋,以及宋庆龄为争取国外的帮助而在国外的奔走这一幕幕,使少年儿童身临其境般地浸入历史、重燃热血,使爱国主义的情感在他们心里生根。

三是创新精神。《觉醒年代》揭示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千疮百孔的中国旧社会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而促使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发展步骤。而当时的共产党,企图克服近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所有试图均被无情地宣布为错误。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透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推介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晨报》还专业设置了“马克思思想探究”专栏,瞿秋白、蔡和森、陈望道等编译了大批的毛泽东和他们的作品,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狂潮,引起了共产党建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变”,此后,为我国民众在近代遭受欺凌的境遇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新中国路。这些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对他们也是很好的鼓舞与引导。

四是英雄精神。英雄既是一个个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形象,又是生动可感的精神社会主义文学元素。伟大人物的精神与品质,能够在广大社区成员中产生强烈情感与心灵认同,进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榜样与带动效果。《我的战争》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时,为保家卫国,中华民族人民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抗美援朝斗争。本片着重表现了钢铁之师在九连桥上遭遇战、五里亭抢夺战、小镇突围战斗中的经过,深刻反映了战斗的残酷性以及主人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通过观影,少年儿童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和体验上古神话英雄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探究上古神话英雄的历史初心,对于指导少年儿童尊重英雄、学习英雄、争当英雄具有很大积极意义。

五是奉献精神。影片《辛亥革命》表现了在中华民族历史最艰难的时期,一批热血青年为了道别身居国外安逸的生活环境,积极投入到了反击封建社会腐朽政权、救亡图存的体育运动中去,这部分年轻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生活,换回了中华民族的希望。而这个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可以跨越历史与时代之间的界线,更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中国青年人,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进而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身的奉献。

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爱国爱党情感;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对党史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列强入侵与人民饱受欺凌时英勇斗争,有无数的爱国人士为了中国的解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通过党史学习,了解我国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爱国之情,感受他们的报国之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传播;在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并使其能够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除此之外,对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的传播与发扬。增强学生应对挫折时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除了需要面对学习带来的挫折感,还包括生活、情感以及人际交往多个方面。很多学生都难以积极应对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进而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甚至是做出极端的事情。学习党史,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共产党发展史这一教科书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坚定自身的理想与信念。

三、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丰富思政课的内涵和活力

近年来,成为中国红色旅游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国红色经典影片,如《亮剑》《革命家庭》《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等,都创下了一个又一次的“收视神话”。这些中国红色电影,对中国革命斗争时期所产生的荣誉与共、艰辛斗争、共渡难关的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人民群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发展史进行了精彩的诠释,已成为中国思想理论教学的鲜活教科书。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红色电影也越来越重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宣传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内核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以变革与发展为基础的时代精神。红色电影走进课堂、奉献于课堂,不但能够启迪他们的爱国热情,培育良好的审美心灵结构,更能够帮助他们认识传统、了解国情、拓宽眼界,激起爱国热情的愿望,进而达到加强大学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目标。

全方位、多渠道、经常性、系列化的教师培训体系,是保证思政教育课效果的有力保证。红色电影走进课堂,能丰富思政课的内容。红色电影在宣传革命先烈坚守革命理想与信念的同时,又丰富了大学校园教育内容,作为广大高校学生的陶冶情操和充实学习生活的主要媒介。让绚丽多彩的红色电影走进课堂,将解决过去在纯理论教学上经常出现的思政教育课缺乏活力、感染力、有活力问题,并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教学“三进活动”。

课程教学是对中初中生开展红色基因教学的一个窗口。红色影视作品是对文化的艺术展示,是对文化的尊重。让学生们透过看电影学认知、长见识,把过去单纯的知识内容,由“可听”到“可视”,将提高他们接受中国红色文化的积极性。

(二)将影视艺术和思政文化对接起来

当前,红色影片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中继续充分发挥主要功能,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误区。例如,在有的课堂上老师过于依靠电影,将整堂课程看着电影,而忽略了对有关知识点的介绍,这样“放任”方式的教育造成了学员无目的欣赏,且观赏后效果较差,使观赏红色电影教学也没有了意义。

“互联网+”时期,红色经典仍然是社会经济成长的永动力,但随着新时代的持续成长进步,高校学生对红色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趣味性,唯有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时代性很强的红色电影,才能够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广泛认可。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红色电影开展的思政教学中,还需要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冲破固定形式的桎梏,探索他们的精神需求,并利用符合他们身心的红色电影,来表达影视艺术,从而培养他们对不良影视文化形式、艺术价值的辨别能力。将传统和现实对接起来,将优良的传统和时代融合一起,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到党在带领群众建设新国家,建设新现实的进程中无法取代的巨大影响,引导大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把自己抱负和国家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实现大国梦想的中坚力量。

(三)实现了红色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既是一种学问,又是一种艺术。近年来,在我国对电影产业实施重点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每年引进的红色电影种类也不在少数,而用作学生政治思政思想理论教学的红色电影,则需要认真挑选符合事实需要的影片情节与类型,既要主旋律叙事,具有奋发向上、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之境,也要具有相当的艺术趣味性,还可以针对青少年特点,让广大的中初中生欣赏。而中初中校也不但可以选用影视片,还可以选用教育纪录片,所选取的片子必须要“短”而“精”,让广大中初中生在欣赏的进程中,观有所思、思有所得,与学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相配合,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影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宣传目标。

运用红色影片开展政治思政教学,也应注意抓好“过渡”教学环节。首先,要针对中国政治社会历史重大事件选择科学合理的影视资源,构成一个整体的“叙事链”,使学习者在“叙事”中认识社会历史与国家政治,让原先渊博精深的理论知识,转换作为学习者充满兴趣和容易接受的角色“史话”,层次深化,普通简单。然后,在影片放映之前,教师要对影片情节所产生的历史背景给他们做出详尽的解释,以告知大家为何会看这部影片、电影在给人们什么、影片里的情节又是在怎样的前提下产生的,使他们在观看以前,能先搞清楚影片的来龙去脉;视频播出时,按照视频教学内容,按照教育任务,对有关问题加以分析与说明,可以减少错误认识,发挥纠偏的效果。

红色影片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融合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单靠在课堂上的教学很难适应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必须把它当成一项工程加以推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大的成效。做好红色电影的思政教学,首先就要从大学生入校开始起,充分运用好红色电影这种“武器”,使之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密切地融合,做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全员覆盖,在教学课余时间,坚持不断地选取恰当的主题开展红色教育,以达到对红色教学成效的最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开展党史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利用好教材,探索教材与党史教育的衔接点;利用好故事,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利用好场馆,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活动。在党史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通过党史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陈国芹.影视片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2(22):51-53.

[2]魏雨. 红色影视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1.DOI:10.27432/d.cnki.gxsfu.2021.000698.

[3]曾华斌. 影视作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22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