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优化教学
正文
引言: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了大改革,传统教学难以满足双减需求,改革是必然趋势。结合政策内容分析,教学应尝试从课堂教育与作业设计两方面改进,课堂教学需实现寓教于乐、以生为本目标;作业设计应遵循量少从优、减负增效原则。数学是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肩负起教育重任,顺应政策改革教学方向,夯筑育人堡垒。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方向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改变了义务教育阶段传统教学弊端,打响了改革第一枪,顺应政策改善教育是现阶段全体教师的职责与义务。数学是小学教学中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基于双减政策下实现减负增效的前提条件是优化教学方向。关于教学优化,须尝试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优化,教师应改变传统理论式教学模式,创设趣味性课堂,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与学的双向奔赴中实现教育[1]。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要基地,以课堂为方向改革是落实减负增效目标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是作业优化,作业是延伸课堂教学的一种途径,传统作业设计侧重于题海战术,学生作业积极性不高。双减要求量少从优,即教师应减少作业数量,优化作业质量,为减负增效目标的落实提供保障。总体而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实行教学改革应尝试从课堂与作业两个方向展开。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寓教于乐的前提条件是构建趣味性课堂,寓教于乐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支点实施教学,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轻松掌握。双减政策下,寓教于乐成为全体教师关注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寓教于乐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跟进课堂教学步伐,在师生共鸣中完成教学目标。基于减负增效背景下,趣味性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末,只有以兴趣作为教学主线索,才能确保学生响应课堂,进而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实现减负增效。因此,现阶段全体教师应牢记双减使命,遵循趣味性原则,实现寓教于乐,促进教学目标全面落实。
(二)分层性原则
双减政策下,分层教学成为现阶段全体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分层就是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结合不同层级学生制作课件、设计作业,确保教学实现针对性与有效性[2]。一般来讲,分层一般以三个层级为主,即基础层、运用层、拓展层。教学结合不同层级学生实际能力界定教育方案,如此既能做到减负增效,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数学知识环环相扣,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在积累中不断完善。而分层教学正是给予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实践平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教学效率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生活化原则
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数学本就是一门贴合生活的学科,在生活中处处可以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如买东西找零钱、超市购物小票上的小数、商店物品折扣等等,这些涉及到数学的知识只有善于观察,勇于积累,学生的运用能力与学习能力将会循序渐进地提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挖掘生活资源,遵循生活化原则,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尤其是小学生,培养其观察生活的能力与综合能力格外重要,教师应科学利用生活资源,深化教育改革[3]。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设计趣味课堂,实现寓教于乐
传统教学侧重于理论讲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课堂参与感。双减政策下,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与减负增效目标相悖,与寓教于乐相违,改革是必然趋势。趣味课堂可以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寓教于乐目标落实的根本。趣味性课堂的设计可以尝试运用游戏带入,抑或创设教学情境,具体需结合教材教育需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时,教师可以创设表演情境,由三名学生代表时针、分针、秒针,三人从左至右站成一排,秒针学生以时针为中点转一圈,分针走一步,分针围时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步。在三名同学的情境表演中,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此时教师则借助多媒体播放钟表动态视频,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在表演情境与视频情境中,既能实现寓教于乐,又能使知识点深入浅出,既改善了传统理论式课堂,又提升了教学效率。
又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运用扑克牌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即将倍数关系的扑克牌整理出来排成一排,引导学生在其中寻找规律,如2、4、6、8、10等,在规律中总结倍数关系。抑或教师随机抽取一张纸牌,学生则在其余纸牌中寻找倍数关系的纸牌。在扑克牌游戏中,学生对于倍数的认识更加清晰,课堂教学目标将会在学生的共鸣中有效落实。
(二)分层设计内容,贯彻以生为本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课件,确保教学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4]。相较于传统整体教学,分层设计内容更具针对性,双减政策要求减负增效,而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界定针对性教育方案正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时,教师则可以结合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基础层则围绕知识点深入浅出教学,即结合生活中负数,如天气温度,由生活中的资源引入教学,简化知识点,深化学生的理解。运用层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积累生活中的负数,并将其走出做出记录,在积累中总结概念。拓展层可以鼓励学生在认识负数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法,掌握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在作业设计中,还应遵循分层性原则,确保学生在作业中完成学习。分层设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贯彻以生为本的主要途径。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成为全体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与作业内容正是促进课堂质量提升的潜在动力。此外,在分层设计中,不同基础学生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其知识体系将会跟随自身的学习进度不断完善,如此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还能促进双减政策落地。
(三)融合生活教育,拓展数学空间
生活是一个偌大的教育舞台,其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数学是一门贴合学生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挖掘生活资源既能拓展教学空间,还能拉进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辅助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习惯。生活处处可见数学,如何有效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是现阶段全体教师亟需研究的课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应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知识空间。如商店的小商品价格、超市购物小票等等,都是学生加减法计算的主要对象。以超市购物小票为例,其中有不同商品的单价,并且对于单价进行了汇总,符合学生的小数加减法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结合单价与总价反复计算、验算,扎实自己的小数加减法基础。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百分数,如商品折扣,结合原价与折扣价计算百分比。又如食品包装袋,后面不同成分含量都是以百分数代替的,这些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资源的开发中,数学教学空间更加充分,学生的学习平台更加广泛。
双减政策下,全体教师应注重生活资源的开发,在生活中弥补教材教育短板,丰富学生知识空间。观察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在生活观察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浓,如此不仅实现了生活化教学,还在学生的积极响应中提升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减负增效目标的落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小学教学中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实现减负增效或有难度。本文尝试从设计趣味课堂,实现寓教于乐;分层设计内容,贯彻以生为本;融合生活教育,拓展数学空间三方面详细论述了双减政策下教学优化策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海.减负增效 从优化作业设计开始――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名师在线,2022(26):79-81.
[2]魏菊芳.“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优化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2(32):30-31.
[3]黄绿青.试论“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72-74.
[4]秦有花.多项联动,教育整合——小学数学“双减”背景下教学全面优化策略探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05):98-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