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董金花

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邮编252100

摘要

节气,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结晶,共含二十四个特定时段,不仅标记着时节更迭,还深刻揭示了气候变迁的规律,是中国人民世代农耕经验的高度凝练。这些节气的命名,精妙地融合了季节转换、自然物候的微妙变化以及气候的显著特征,形成了三大维度的综合反映。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尤需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对于孩子成长的独特价值。因此,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巧妙地融入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展示方式,使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深刻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教育哲理,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下文就围绕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展开论述,希望为业内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教育活动

正文


引言

中华民族所创的二十四节气,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所以,为切实弘扬此份珍贵文化遗产,幼儿园教育工作者需紧密围绕孩子成长需求及身心规律,积极探索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路径,旨在通过直观观察与深入探索,引领幼儿洞悉节气之奥秘,掌握其独特标识。在此过程中,鼓励幼儿亲身体验自然界的韵律与美好,继而领悟并内化二十四节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智慧精髓,以培育幼儿的文化自信,让其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茁壮成长。

一、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时间认知体系,深刻映射了农耕文明下气候变迁的法则与作物生长的特性,将其融入幼儿园教学中,不但承载着深远的教育意义,更展现出非凡的实践价值。具体而言,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有助于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构筑起坚实的文化自信根基。这一过程除了传授节气知识,更让孩子们领略到古人依循自然节律划分时光的智慧,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之情。另外,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教学活动结合,还能够显著促进孩子们的环境感知与季节认知技能,他们通过学习节气,将会细致观察并理解各节气下气候、温度及自然环境的微妙变化,这样便加深了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环保意识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与此同时,二十四节气的教学还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索的机会。比如,通过参与节气相关的手工制作、植物种植等活动,孩子们得以亲身体验节气的独特魅力,其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升,这不失为一种极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育模式。

二、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

(一)教师认知不足

当前,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在面对二十四节气时,展现出了认知深度的欠缺,有的甚至缺乏对其基本概念的理解。这一知识短板直接制约了他们在策划与执行相关授课活动时,全面而精准地阐释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深意与教育价值的能力。此外,教育观念滞后亦是一个显著,有的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他们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范式,未能充分发掘节气教育在幼儿综合素养提升方面的独特贡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促进幼儿全面成长的潜力。

(二)活动形式单一

在围绕二十四节气设置幼儿园活动时,经常出现创新性不足的现状,这样便难以全面覆盖并激发各年龄段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而且,实践环节还经常边缘化,其实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日益稀缺,但遗憾的是,在策划与执行二十四节气教育活动时,许多教师未能充分融入户外观察与探索元素,致使孩子们进一步错失了通过自然体验来深刻理解节气变迁的宝贵机会,限制了其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形成。

(三)教学知识性过强

由于这部分教师对于二十四节气背后丰富的民俗文化了解不足,致使其在教育活动的构思与执行过程中,倾向于采取较为浅显的方式,如图片展示、故事讲述及儿歌吟唱等来传授节气知识,而未能深入探索并展现其深层次的文化精髓与教育意义。如此一来,将会导致孩子们的体验缺失,教学过度侧重于知识灌输,幼儿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直接参与和感知的契机。此种学习方式难以触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致与内在动力,亦无法促使他们深刻体会并领略到二十四节气所独有的韵味。

三、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认知,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能够丰富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体验。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提升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紧密围绕各节气的独特属性与寓意来编排课程内容,比如在春分时节,引入春季知识、春节日俗及传统节日渊源的探讨;至惊蛰之际,则聚焦于天气变迁与农耕文化的教育。此外,通过策划多元化的活动方案,如节气主题的手工DIY、艺术创作、趣味游戏等,鼓励幼儿亲身参与,使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领悟节气文化的精髓。具体以春分与秋分为例,教师首先向孩子们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两个节气的概念,随后引领他们走进自然,目睹季节更迭的奇妙景象,如春分时的回暖气息与秋分时分的叶落知秋。这样的户外实地探索不单加深了孩子们对节气特征的直观感受,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无限好奇与热爱。接下来,利用春分与秋分的特色元素,指导幼儿完成主题手工艺品,如春日花卉的纸艺再现、秋日果实的创意拼贴,以此加深他们对节气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设计寓教于乐的节气游戏,如春分春游寻宝、秋分果园采摘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增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性与理解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观察幼儿在各环节中的参与度、表现及成果,评估其对春分、秋分节气的认知深度与情感共鸣,以及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观察力、合作精神与创造力。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计划,旨在全方位提升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使其成为具备敏锐季节感知力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未来之星。

(二)丰富活动形式,实现有效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流程中,每一环节均可视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应匠心独运,精心规划幼儿一日活动,以巧妙融入二十四节气元素,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晨间交流时段,可设立“节气小主播”环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轮流担任主播,分享当日节气的趣味知识,从而在无形中增进幼儿对节气的认知。午餐时段,教师则可结合节气特色,介绍餐盘中的时令食材,既丰富了孩子们的饮食知识,又深化了他们对节气的理解。除了这些自然融入的“无意识”渗透外,教师还应主动采取“有意识”的教学策略,如设立科学探索区、生态养殖角、艺术创作坊等多元化学习区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实践探索的契机。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顺应节气变化,引领孩子们参与种植过程,同时搜集并分享与节气紧密相关的童谣与故事,以此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其感性认知。在科学探索区,鉴于二十四节气蕴含丰富的气象学原理,教师可借助地球仪等工具,与孩子们一同探索昼夜更替的奥秘,设置并实施节气相关的实验活动,鼓励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然界的奇妙与规律。艺术创作坊则为幼儿提供了表达四季变换之美的广阔舞台,通过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孩子们不只能够锻炼自身审美与动手能力,更能深刻感受到自然界的韵律与和谐,激发其探索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语言阅读区则鼓励孩子们自主阅读节气相关的书籍资料,通过听、读、说的方式,深入了解节气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生活实践区,教师可组织孩子们参与节气民俗活动,如冬至时节的包饺子活动,让他们在亲手制作中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这样的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育活动,便可以有效避免活动形式单一的现状,真正摒弃传统僵化的授课模式,紧密围绕幼儿需求,将二十四节气文化深度融入教学中,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巧妙避免知识性教育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时刻,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文化精髓的有效平台。通过精心策划,将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相融合,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深的层次,探索节气文化的内涵,巧妙避免了知识性教育过强的问题。例如,在春节期间,这一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不单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也为立春与雨水节气的教育提供了绝佳契机。教师可借由春节习俗,如张贴春联、燃放烟花爆竹等,生动展现立春时节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同时,通过讲述雨水节气带来的绵绵春雨与大地回春的自然景象,激发孩子们对春天生命力的直观感受与深刻体悟。又如,在清明节,作为缅怀先祖、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亦蕴含着丰富的节气教育元素。教师可组织扫墓活动,让孩子们在缅怀先人的过程中,了解家族历史,感受亲情的温暖与传承的重量。而踏青活动则让孩子们置身于春日美景之中,亲身体验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同时辅以关于该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天气特征讲解,使孩子们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中深化对节气的认知。再比如,端午节粽香四溢,龙舟竞渡,是展示芒种节气农耕文化与民俗传统的生动舞台。教师可借此机会,向孩子们介绍芒种时节的气候特点,如气温的攀升、雨水的丰沛,以及农作物生长的蓬勃态势,引导他们体会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劳动的崇高,通过包粽子、赛龙舟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加深对节气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四)组织文化劳动教育,促进幼儿成长

幼儿对二十四节气及其所蕴含劳动知识的认知,为幼儿园劳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唯有当孩子们全面掌握了节气的相关内容及其对应的劳动技能后,方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继而显著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针对此,教师应紧密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设置问题导向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式问题引领孩子们深入探索二十四节气与劳动之间的关联,强化其认知能力,为后续的劳动操作创建一定基础。鉴于二十四节气内容的广博性,教师在教学中需巧妙拆解文化内容,确保孩子们能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教师可依据节气的自然顺序,精选两至三个典型节气作为教学切入点,提出一系列既具启发性又贴近幼儿认知水平的问题。同时,配备以图片为主的直观教学材料,并标注清晰序号,以便于孩子们准确对照问题查找答案,初步构建起对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框架。以立春、雨水、惊蛰为例,教师可设问诸如“何为二十四节气?它由哪些具体节气构成?”“立春、雨水、惊蛰分别标志着什么季节的开始?它们的日期大约在何时?”“这些节气的到来预示着自然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并辅以图文并茂的资料,让孩子们依据图片序号逐一解答,从而建立起对节气基本特征的初步理解。随后,教师还可将节气期间农业生产的变迁融入问题设计中,如询问“立春、雨水、惊蛰时节,农田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农民伯伯的劳作有何影响?”等,以此激发孩子们对劳动技能理论知识的探索欲,为他们的自主劳动提供理论支撑。

(五)创新气节课程开展方式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中,家园合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孩子们的全面成长具有显著价值。随着将二十四节气巧妙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更需家长与教师携手并进,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贡献力量。比如,教师在正式启动节气教学活动前,应主动与家长建立沟通桥梁,利用线上平台召开会议,向家长普及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对幼儿教育的独特意义,以此激发家长参与节气教育的热情与动力,为后续的家园合作形成基础。随后,教师应积极整合多样化资源与素材,为家长量身定制育儿指导内容,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节气教学上同频共振,这有助于家长利用教师提供的节气资料深化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家长及时给予反馈,形成双向互动,继而持续创新二十四节气教学方式,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节气亲子活动,为家长与幼儿搭建情感交流的温馨平台,增强亲子间的情感纽带,提升互动成效与教学品质。

结束语:

总体而言,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课程设计,旨在引领孩子们深入探索并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培育他们的自然观察力与感知力,深化对传统文化及自然环境的认知,继而充实其知识库与人生阅历。故此,教师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巧妙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日常教学之中,确保这一过程既科学又富有成效。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孩子们将能够深刻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雯婧.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方式探思[J].新教育(海南),2024,(05):98-100.

[2]穆国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3,(12):098-101.

[3]武霞.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融合实践探究[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2,(30):0013-0015.

[4]孟庆玲.基于“二十四节气”的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29(05):79-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