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阅读这一板块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大,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各项关键能力的提升情况,尤其要给提升学生能力创造条件,这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本文以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为目标,探索教学策略,希望能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下文将针对教学策略做具体阐述。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要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规定,这一板块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对于所有的语文教师而言,都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十分主动,即使老师没有教,学生也会主动地去阅读。如果学生不具备这样的主动性,即使老师教得再好,教学效果也只是停留在课堂上,一旦在课下,学生就不会自觉阅读,阅读能力永远得不到提升[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当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应该能对课文内容形成独特的理解以及感,要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一来就能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地积累,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无法全面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未来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的时候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调动他们的这种内驱力,让学生从被别人要求着学习变为自己主动学习[2]。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尽可能多了解学生,就小学生而言,他们普遍比较喜欢听故事、玩游戏,这是普遍性。当然,不同的学生还有自己的个性,这也是教师应该考虑到的,例如同样是喜欢看课外书,有的小学生喜欢看科普类读物,有的学生喜欢看故事类读物。尽可能多了解这些信息,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会更游刃有余。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牛和鹅》这一课中,则可以从小学生的共性出发,设计游戏活动以及故事情境。给出牛、鹅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看图来描述牛和鹅,例如他们的体型、自己对于牛和鹅的看法。这样会让课堂氛围更融洽,随后,分析课文时,可设计故事情境,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和牛、鹅的故事,老师要提前准备几个小故事,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老师就可以分享这些小故事。还可以节选一段,让学生来表演,如“孩子们惊呼起来……鹅要咬死我了!”这一段,写得很真实,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再去体会这一段描写的妙处。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的学习劲头会更足。
(二)提问导学
在学习的时候保持思考,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能力提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会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上就完全指望老师。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面对学习上的问题时,自己一定要先思考。慢慢地,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学习,而且,学习力也会得到提升[3]。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贯穿课堂全过程,问题不分大小,能启发学生思考即可。以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还未学习课文时,可提出:同学们,大家觉得这一篇课文可能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呢?当讲到具体内容的时候则可以从细节处提问,如:“诺曼底号”遇难时,船长的做法如何?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启发学生关注细节,分析船长的品质。在分析完课文之后,还可以提一个总括性的问题或者能让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例如:面对船长的壮举,你有什么感想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是他们升华学习情感的好机会。
提问时,还需注意,把控好问题的类型以及难易程度。提一些展示性问题,这是学生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还要提一些生成性问题,这是需要学生自己谈感悟的。一开始设置的问题不要太难,例如还未讲解课文就让学生自行总结文章主旨,对部分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的思维向着更深处发展。
(三)抓住“文眼”讲解
阅读这一项活动,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他们必须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直跟随老师,分析,没有自己思考[4]。故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引领学生以期钻研文本,让他们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主动思考、感悟,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需做好引导,而非直接输出自己的观点。也要让学生有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不要一味地采用集体阅读。如此,便可以辅助学生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以及感悟。
在学习时,读是一个重点,这是学生拥有体验感的重要前提。在读的时候,抓重点,感悟才能更深刻。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他挖了8小时……”这一句话就十分重要,这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的内心感受,还有他对于自己儿子的爱。教师可针对这一句设计一些题目,比如补充句子,将这一句变为:他挖了8小时……,在这36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学生需在理解原来文本的意思之后,补充句子。这样的练习,是在原有文本情感基础上的升华,是更深刻的感悟,而且尊重了学生个性化体验,因为他们会按自己的理解补充句子,没有固定答案。
(四)运用思维导图
根据图示理论,将所有能联想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以“组块”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在后续接触到新知识时,可迅速和旧知识组块整合,提升记忆效果。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便正好与这一理论相契合,将其用于语文教学中,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因为这种做法可以让现有的知识变得简化。且导图中有多种色彩,更容易抓人眼球。学生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根据自己新的理解完善导图,这个过程将会十分有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导图意识,增加使用思维导图的频率,常规的分析课文自然不必多说,如讲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字等进行思考,初步绘制一个导图,基本框架如图1。在课堂上则可以根据具体讲解的情况不断丰富,如图2。此外,可以在班级中组织思维导图兴趣小组,大家针对这一内容做深入研究,比如绘制思维导图有多少种方法?有哪些类型?应重点关注什么等。也可以组织大家开展思维导图绘制大赛,选定一篇课文,指定“新授课”这个主题,让学生据此绘制思维导图。
图1
图2
(五)重视教育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表现都要得到一些反馈,这是促进他们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方法。评价就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所以教师需要重视这一部分。
在评价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以过程为导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例如在《草原》这一课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虽然在理解课文情感这一方面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在课前的生字学习自读课文中表现的比较好。教师就需从整个过程入手,该表扬的表扬,该提醒的提醒。这样一来,学生也能认识到大家都有闪光之处,也可能会存在做的不足的地方,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及别人的学习。
第二,以鼓励式评价为主。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方式,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式评价,会给学生增添极大的学习信心,要利用好这种方式。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准确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肯定学生敢于思考的这种精神,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这样一来,学生会越来越热爱学习语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能锻炼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课堂上不断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打造灵活的语文阅读课堂来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飞婷.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2(09):31-33.
[2]黄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有效性探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2(09):118-120.
[3]胡慧玲.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2(28):51-52.
[4]郭苏珍.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2(33):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