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阿拉木沙

蒙古国立研究大学010021

摘要

成长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应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学生接受正确引导,实现健康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小学生接触的事物、人和环境愈加复杂,只有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正文



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态度的影响

家庭中的教育态度不一致或专制,如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采用欺骗、造假等方式向家长谎报考试成绩,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产生失望、恐慌、抑郁等负面情绪。

2.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溺爱教育可能导致孩子具有优越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独立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可能无法自拔,进而产生心理疾病。相反,缺少沟通与关爱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孩子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如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3. 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氛围,如父母消极处事、脾气暴躁或经常吵架,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出现恐慌、自卑等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表现出更懦弱、敏感的性格,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并且可能出现过于独立或过于依赖的两种极端心理。

4. 家庭语言的影响

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错误和偏激思想,家庭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

5. 父母作为榜样的作用

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通过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家庭教育态度的影响

1.教育态度不一致

多数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会产生分歧,主要源自双方的生活环境与文化修养不同。在教育态度上存在差异,“慈母严父”、“慈父严母”的情况随处可见,孩子同样的行为举止可能会得到一方的肯定,却受到另 一方的否定,这不利于孩子去客观分辨是非对错。

2.教育态度专制

多数父母对孩子都抱有极大的期望,极易出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而部分家长由于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出现教育态度一味的专横。尤其在高中阶段,这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成绩下降,不问缘由,一味要求孩子利用休息时间外出补课。这类学生可能由此产生恐惧心理,往往会采用欺骗、造假等方式向家长谎报考试成绩。长此以往,对孩子会形成较大心理负担,接着产生失望、恐慌、抑郁等负面情绪。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溺爱教育

在溺爱教育环境下,很多孩子极易具有优越感,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因缺乏独立能力的锻炼,通常心理素质较弱,抗打击能力差,一旦遇到失恋、排挤、成绩下降等问题,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疾病。

2.缺少沟通与关爱

部分家庭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外出打工,对孩子疏于照顾。在孩子成长期间,会不断与外界接触新鲜事物。可是部分孩子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督和管理,可能会养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部分父母不够关爱子女,缺少沟通,彼此隔阂增大,难以友好相处。例如:很多高中生回家后都是直接把自己关在房间,只在吃饭时候才会离开。

三、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

众所周知,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如果父母存在消极处事、脾气暴躁等缺点,在家庭氛围中势必潜移默化传染给孩子;如果父母俩经常吵架,则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使其出现恐慌、自卑等心理;另外,单亲家庭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性格更懦弱、敏感,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并且会出现过于独立或过于依赖的两种极端心理。

四、家庭语言的影响

孩子进入青春期,容易产生错误和偏激思想。例如:部分家庭父母发生冲突,习惯用过激的行为进行教育,甚至用脏话和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攻击孩子;另有部分家长,以唠叨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这些都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其出现易怒、易爆燥等不健康情绪,更甚有的孩子还会以暴力方式宣泄情绪,处理问题。

五、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1.树立良好的教育态度

在小学生阶段,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但这一时期的成长经历对其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近70%的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家长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和孩子进行定期的交流,了解其内心需求与情感波动。过度溺爱和专制管理都是不当的教育方式,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溺爱则会导致孩子缺乏自律能力和独立意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发挥榜样作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乐观、坚韧、自信的心理状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或家庭劳动,培养其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通过给孩子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逐步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动力,避免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树立良好的教育态度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增强其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2.尊重、理解孩子

家庭教育并非单向的说教,而是一种基于平等和理解的互动过程。对于高中阶段的孩子,由于学业压力增加、友情关系复杂等因素,往往会面临更多情绪上的波动,如焦虑、愤怒、不安等,这些情绪需要家长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处理。

调查显示,约60%的高中生因与家长沟通不畅而导致心理困扰,而在尊重与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更好。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宜采用温和的态度,避免强硬的管教方式。比如在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建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利益关系”教育,而非单纯的成绩导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寻找并发展其兴趣爱好,帮助其找到学业与兴趣的平衡点。家长在周末或节假日可以为孩子设定一定的娱乐时间,既能舒缓孩子的压力,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意味着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关注,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人生决策中应当倾听孩子的意见,而不是单方面作出决定。通过平等的交流,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灵的滋养土壤,而教育态度的健康、沟通方式的温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其情感和需求,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还能增强他们在日后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能力和抗压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的良好榜样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带来不同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可能会诱发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需要摆正心态,使用合理的手段,以积极上进的心态管教子女,帮助他们调节心理矛盾,有效控制情绪,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周采,杨汉 麟.外 史[M].北 出版社,2008:135,390.

[2]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290,291.

[3]李浩然(译).卡 ·威 特 的 教 育[Z].中 国 商 业 出 版 社,2005,1(1).
作者简介: 阿拉木沙  1996.07.04  蒙古族  籍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  研究生 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教育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