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美小镇”:指向未来市民素养的跨学科学习空间自建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孙建春

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龙南小学 315318

摘要

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背景下,教育正面临着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挑战。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升显得尤为迫切。"扬美小镇"作为响应未来市民素养需求的跨学科学习空间,旨在通过创新的学习环境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研究将探讨"扬美小镇"如何整合跨学科资源,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本文旨在分析这一学习空间的构建过程及其对学生未来市民素养的潜在影响,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案例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扬美小镇;市民素养;跨学科学习

正文


21世纪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转向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扬美小镇”项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专为未来市民素养打造的跨学科学习空间。这一空间的建立,不仅回应了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为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将对“扬美小镇”的自建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如何通过跨学科教育模式,为学生的未来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扬美小镇”跨学科学习空间的理论基础

1. 未来市民素养的内涵和要求

“扬美小镇”跨学科学习空间的理论基础深植于未来市民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未来市民素养不仅涵盖了传统的道德、文化、科学素养,更强调了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数字素养包括了信息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以及安全保障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跨学科学习空间的构建也响应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教育改革要求,即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知识整合、问题解决与价值关切三位一体的核心要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2. 跨学科学习的相关理论

“扬美小镇”跨学科学习空间的理论基础,根植于跨学科学习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运用并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探究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六大特征,其中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是其本质特征。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它还强调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理论、方法等来探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扬美小镇”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1. 现有学习空间的特点和不足

笔者任教的学校地处全国闻名的杨梅之乡,依托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构建了独特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地学习机会。这些空间不仅包括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还有扬美三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学习内容生动而深刻。然而,因该校学生都是随迁子女,对于文化遗产的深入解读和教育活动的开发尚显不足,需要通过创新和增加体验式学习项目来进一步增强其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2. 对未来市民素养培养的需求调研

扬美小镇的未来市民素养培养需求调研揭示了居民对于提升个人能力与文化认同的强烈愿望。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居民们期待通过学习空间的创新,增强数字技能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他们希望学习空间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同时,居民们也强调了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视,期待学习空间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桥梁。扬美小镇的居民对于学习空间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他们希望通过学习空间的建设,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同时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跨学科学习空间的自建规划

1. 整体设计理念和目标

在规划“扬美小镇”的跨学科学习空间时,设计理念着眼于营造一个能够促进知识交叉融合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该空间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实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化理解。目标是构建一个支持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学习场景中自由转换,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整合科技、艺术和自然元素,这个空间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态系统,不仅满足当前教育需求,还为未来的教育趋势提供适应性。

2. 功能区域划分与布局

跨学科学习空间的自建规划中,功能区域的划分与布局旨在促进知识的自然流动和创新思维的碰撞。该空间被设计为一个开放且灵活的场所,其中包含多个专门的功能区,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活动需求。中心区域为互动交流区,配备可移动的家具,便于小组讨论和集体活动。旁边是静思学习区,为需要独立工作或深度阅读的学生提供安静的环境[4]。技术探索区配备了先进的设备,支持学生进行实验和科技创新项目。此外,创意工作坊区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和手工艺活动来表达自己。这些区域通过开放式的布局相互连接,既保证了功能的独立性,又促进了视觉上的通透性和思想上的互动性。

四、跨学科课程与活动的设计

1. 基于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

在设计“扬美小镇”的跨学科课程与活动时,可以以“扬美镇的旅游项目设计与营销策划”为例进行课程整合设计。这个项目要求学生从历史、文化、经济、市场营销等多个角度,对扬美古镇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操作。学生首先在道德与法治和学校“扬美”校本课程中学习扬美小镇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古建筑、古街道、古码头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劳动课程中,学生探讨扬美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扬美三宝(梅菜、梅干梅酒)的制作技艺,艺术课程中,讨论文化元素如何融入旅游项目中。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分析杨梅之乡的旅游市场潜力,设计合理的旅游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信息技术课程则让学生实践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推广杨梅之乡的旅游项目。

2. 特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在设计“扬美小镇”的跨学科课程与活动时,可以以“扬美小镇文化节”为特色的活动进行策划与组织。这个活动以扬美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参与者深入体验和学习古镇的文化。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扬美小镇文化节”,其中包括“扬美三宝”传统手工艺展示,邀请当地手工艺人现场制作梅菜、梅干梅酒,让游客近距离观察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并提供亲手体验的机会[5]。此外,可以组织游客参观扬美小镇的明清古迹,如孙家境祠堂步行古道等,同时提供专业的导游讲解,让游客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五、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1. 内部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扬美小镇”的跨学科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中,内部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以扬美小镇的旅游项目开发为例,其内部资源的开发不仅涉及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还包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扬美小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街道、古驿站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旅游和教育价值[6]。扬美镇的内部资源开发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校家社协同制定《扬美小镇生态保护管理条例》,对小镇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管理利用等作出了规范。

2. 外部资源的引入与合作

“扬美小镇”项目中,指向未来市民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通过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和资源,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习体验。例如,与当地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以“扬美小镇红色旅游研学设计”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这一课程可以整合历史、文化、旅游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同时,深入了解其红色历史背景、文化遗产价值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扬美小镇的旅游项目设计与营销策划中,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自建过程中的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

1. 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扬美小镇”的跨学科学习空间自建过程中,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尤为关键。例如,艺术组的教师团队带着学生赴扬美小镇开展美丽乡村策划调研。科学组的教师带领学生在杨梅山上考察杨梅生长环境与本地杨梅的营销优势,在这个调研中,教师不仅作为课程的设计师,整合了市场营销、文化研究、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知识,而且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考察,与当地社区互动,收集一手资料[7]。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扬美小镇的文化遗产价值、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市场潜力,进而设计出创新的旅游产品和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增长。

2. 教师的培训与提升

“扬美小镇”这一指向未来市民素养的跨学科学习空间自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孙柏权老师为例,他不仅在孙家境祠堂向学生们讲述了一门三孝子”的故事,还带领学生们孙境祠堂实地考察,从建筑结构与布局中,去读出古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们实地调研思考。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们对地理环境位置有了直观的认识,也锻炼了他们实地探究和思考的能力,从而得出深刻的感悟。该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教师在跨学科学习空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深化理解。

七、学生在“扬美小镇”的学习体验与评价

1. 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调查

“扬美小镇”的学习体验中,学生的评价和满意度普遍较高。以本校六年级学生任某某同学为例,她在扬美小镇的暑期实践活动中,不仅深入了解了孙境祠堂、横河七星桥、严子陵故居的历史文化,还亲身体验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任某某同学在梅园传承基地,向古法梅干制作传承人学习了梅干的制作过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让她对传统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她表示,这种学习方式让她对小镇的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也让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敬意。任某某同学的体验表明,学生在“扬美小镇”的学习体验是丰富而有意义的,他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这种学习方式得到了学生的积极评价和高度满意度。

2. 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与结果

“扬美小镇”的学习体验中,学生通过参与小镇文化保护项目,获得了深刻的学习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团队在扬美古镇进行一次实地调研,他们对古镇的传统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在这次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建筑保护的专业知识,还亲自动手清理古墙,调制传统灰浆,修复了部分损坏的砖石结构[8]。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古镇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体验,学生们展现出了极高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他们在项目结束时的反馈中表示,这次体验让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加实际的了解,并且对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感到非常自豪。学生们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提升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结语

“扬美小镇”作为一个跨学科学习空间,旨在培养未来市民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整合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劳动、综合实践等多学科资源,该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实地调研和参与小镇自建项目,获得了深刻的学习体验,展现出高参与度和满意度。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参与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扬美小镇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跨学科教育模式,为新市民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与实践案例,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计琳,徐星.融通学科·数字赋能·协同育人 学习空间改造的上海学校实践[J].上海教育, 2023(19).

[2] 姚军.以学习者为中心,空间与课程协同发展[J].上海教育, 2023(19):23-23.

[3] 项志红.整合跨学科学习内容 开拓劳动学习空间——以"小厨房 大学问"劳动课程学习空间建构为例[J].教育, 2024(11).

[4] 徐涛.全面对接"双新"要求 深化学习空间内涵建设[J].上海教育, 2024(21).

[5] 金军丽.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创客空间建设研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2(3):29-31.

[6] 井攀.美国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规划评估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2(7):40-46.

[7] 衣永刚.校园空间的革命: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术共享空间[J].上海教育, 2023(18).

[8] 郭亚平.学习模式转变下高校建筑系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