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摭谈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爱侠

山东省兰陵县第十小学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汉字与汉语的学习,还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从而为其未来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对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

正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一定要融合道德与法治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只充分利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科作用,身教更重言教,潜移默化地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相融合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就新时代发展形势来讲,学校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法制观念,也是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国法治脚步的前进,人们的法意识逐步提高,这就体现了知法、懂法、用法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正是培养意识、思想与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应重视带领学生学习法律常识,这也是义务教育期间的教学任务。站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角度分析,改变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与认知,在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教育融合,利用教材中的文本与内容,提升道德素质,渗透基础性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对其今后成长大有裨益

其次,纵观义务教育期间的素质教育成果,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避免学生犯罪的重要方式。经过查阅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情况,其犯罪都是由于思想或行为不端,思想与行为的形成需要一些时间,怎样在义务教育期间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也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还未成形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听信他人的挑拨,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语文教学能让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意识到提升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重要,进而防止那些不良信息的侵害,自觉运用法治意识避免自我犯罪。

    二、小学语文教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策略

1、整合语文教材,充分发掘道法教育资源

    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取的大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法治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

     2、运用灵活教法,改变枯燥的说教方式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从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在教学中就应用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枯燥乏味地说教。

    1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如我在教学有关亲情的课文时,有感情地给学生朗读其中感人的段落。读完之后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位学生在他的随笔中这样写道:“从来没有学过一篇课文会让我有想哭的感觉。听着老师有感情的朗读,看着语文老师那满含泪水的眼睛,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都沉默了。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对妈妈的愧疚。”

    2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明辨道德标准。如我在教授有关革命先烈的课文时,设计了四个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抽取一个课题,有针对性进行,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学习了革命先烈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同时我设计了“愚昧是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3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感受德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恰当应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在乡土风情的课文时教学中,课前找了很多图片,把它们制成了powerpoint幻灯片,把胡同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培养学了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看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怀旧的思想情感。

    4语文教学中做到适度渗透法教育

    语文教学中融入法教育需要具备一些技巧,选择在合理的时机给学生普及法律内容。应该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与法治教育的结合,不要喧宾夺主,把语文课转变为法制课,善于运用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法制知识,把握好普及的尺度,在无形之中渗透。比如,学习“赡养”一汇可以拓展“抚养”这个词汇,抚养是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是成年子女对长辈的养老,父母与子女是相互养育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父母养育子女,子女也应该赡养父母,人们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

    学习教材里《景阳冈》中武松打虎的情节深受学生的肯定,只不过站在法律角度,牵扯到了《刑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武松打死老虎就涉及到是否形成了非法猎杀野生动物罪;由于《刑法》中又提出了这样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可人们应该保护濒危的野生动物啊。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举例的方式讲解,“如果有人在野外即将饿死,捕杀了梅花鹿,这是犯法的吗?”《刑法》中规定了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义务教育期间的学生可能只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那么就不要给其普及过于专业、深奥的法律问题。

     5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

     语文不单单要教给学生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要突出语文是主要的教学主体。教师要探索语文教材的内容,结合教学目标与所学知识,合理把握当前法制教育目标,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渗透法制知识。比如,给学生讲解“悯农”的主要思想与知识,为其传输德育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种田的不易,结合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拓展教学,传输节约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另外,使用教材中的文本给学生传递法律知识是比较快速、便捷的。选择合适的机会,搜集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进而感受法制 教育。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就是为了宣扬思想教育,烈火燃至其身都未曾挪动分毫、痛吟一声,学生通过了解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宣扬在战争中的自我牺牲与集体荣誉。

    6通过语言交际增强法治意识

     口语交际是语文的重要部分,不单单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也能提高其对问题的思考,完善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借助事物的表层深挖内涵,提高自我心理的认知。在网络与电视中能常常看到一些违法事件,教师就可以组织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其交流的频率。如,常见的青少年上网成瘾,每天都荒废学业,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向家人谈资的元素,不曾想父母艰辛的养育;经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缓解父母心理的创伤。讨论之后,清楚不好好学习与沉迷网络的危害,学会减轻父母的压力与负担,防止犯罪。          

在教学中,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严格遵纪守法,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亲其师,新其道”,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法治观念自然就形成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和道法教育相融合的形式远不止上述那些,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融合这一问题,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项秋仙;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环保意识[J];新课程(小学);201008

[2]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3]吴灵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闲暇意识[J];文教资料;2005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