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
正文
引言: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单科教学的壁垒,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寻找并构建跨学科的交叉主题,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学习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跨学科元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跨学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结合数学知识,创新语文知识体系
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简称《标准》)理念下,教师要探索语文与数学学科的跨界融合教学模式,由此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领悟与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先系统传授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随后引入并应用数学原理与方法,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语文知识的内在逻辑与丰富意蕴。《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佳作,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哲理和生动的意象,历来为师生所津津乐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这一描述产生疑惑:“为何同一座山,从不同角度看去会有如此迥异的形态?这背后隐藏的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又该如何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学生?”面对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先从语文的角度,经过诵读、解析与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所寄托的哲理思考——即世界万物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展现出多样的面貌。此基础上将数学中的“观察物体”知识引入课堂,先准备一个三维模型或多媒体展示旋转、缩放的山体图像,模拟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情境。对于模型或图像的旋转,学生被引导观察并记录下自己所见到的山体形态变化,有的可能看到连绵不绝的山岭;有的则可能是陡峭的峰峦。此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过程,由此也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后续语文写作过程性有深入的理解,经此直观感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觉效果,也亲身体验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的数学原理。随后组织学生分享观察结果,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所见(“从正面看,山体呈现三角形;从侧面看,则变为长方形”),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数学与语文知识的相互渗透。并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数学原理应用于对《题西林壁》的深入理解上,让学生意识到诗人在游历庐山时,通过不断变换观察位置与角度,得以捕捉到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领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深刻哲理。
2、结合艺术审美,解答语文课程知识
传授语文知识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秉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需深入阐释与分析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精心培育,旨在促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境界。并且,遵循课程标准中跨学科教学的指导原则,应积极促进语文学科与数学等其他学科融合,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培养学生在不同学科间灵活迁移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聚焦于“古诗三首”,《元日》一诗勾勒出一幅幅春节的喜庆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不仅描绘了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清晨热闹景象,也寄托了诗人对新年新气象的美好祝愿。
围绕《元日》所描绘的节日情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了诗中提到的爆竹、春风、新桃符等元素外,春节还有哪些传统活动?——是家家户户的团圆宴、是孩子们手中的压岁钱、是街头巷尾的舞龙舞狮,还是家家户户的春联与窗花?借助这个情感教育契机,引入清代画家任伯年的《岁朝图》或现代艺术家创作春节主题版画,提问:“从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哪些春节的传统活动?它们又是如何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看到了画面中央的家庭聚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家人围坐一起,笑容满面,这让我感受到了春节团圆的温馨与幸福。”经过学生答案众多纷纭的探讨,教师随即延伸至美术作品的构图与色彩运用中,提问:“这样的场景在色彩和构图上有何特别之处,如何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感?”有学生2回答:“画面边缘的孩子手上有大红包,特别高兴,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收压岁钱的情景,感觉特别亲切。”其他学生补充说:“画面一角的舞龙舞狮队伍,色彩斑斓,动感十足,与春节的热闹与活力,让我仿佛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刻,总结道:“重温春节的传统活动,可以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活动背后所蕴含的家庭温情、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心怀这份文化自信,让春节的温暖与美好永远延续。”经过上面的学习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与生活关联极大,由此,也督促教师要积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式。
3、应用科学探究活动,细化语文教学手段
目前,教师所采纳的教学途径涵盖朗读训练、文本分析、背诵记忆以及字词抄写等方法,在方法的实践中,需依据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与运用。针对此情况,教师应积极响应《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跨学科教学理念,积极融合科学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和优化语文教学手段。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蕴含着坚持不懈、勇于挑战自然的精神。经过故事学习,学生可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主题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自此,可以提前准备材料——空水瓶(象征“海”)、小石子(代表“精卫”填海之物)、计时器、记录本、彩色笔。经过提前阅读《精卫填海》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及精卫的精神内涵。课堂开始后,教师简述《精卫填海》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精卫行为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一行为在现实中是否可能实现。再基于科学视角,假设使用一定数量的小石子填充一个空水瓶(模拟“海”),需要多长时间及多少石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际填充时间、石子数量及观察结果,期间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新发现或疑问。结束后汇报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假设与实际的差异,讨论可能的原因。仅此让全班认识到精卫填海虽为神话,这个故事背后体现的不懈努力与执着精神值得学习。而且,经过实验认识到自然之大、人力之微,引发对环境保护的深思。提问衍生科学探究话题:
话题一:“探讨自然界中的“填海造陆”现象,如荷兰的围海造田,分析其利弊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回答:“荷兰的围海造田展现了人类智慧,但也可能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
学生答:“这些工程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支持,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学生回答:“我可以从精卫身上学到坚持与勇气,但在实际行动中,要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与自然和谐共处。”
“海誓石证:精卫填海的现代启示”跨学科实践活动,能出加深学生对《精卫填海》这一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世界,培养跨学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新课标照耀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路径。教师是此步骤和变革的践行者,应自觉提升跨学科教学在日常课堂中的核心地位,让所有语文课都成为知识与智慧跨界交融的盛宴。自此,教师需深耕语文沃土,捕捉跨学科融合的微妙契机,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让抽象语文知识跃然纸上,焕发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 陈希娇.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4(16):40-42.
[2] 骆秀春.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C]. //第二届教育发展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