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学科融合实践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学科融合;实践策略
正文
引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中,一个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框架去审视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是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旨在经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更为广泛而综合的知识体系。
一、挖掘语文资源,形成创新意识
部分学生因阅读题目时缺乏清晰度,会导致解题思路偏离正轨,难以迅速且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此现状成为制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效构建的关键障碍。鉴于此,教师应当致力于深入探索语文教学中的丰富资源,经过跨学科整合,增强学生的数学题目阅读能力,使学生能精准把握题意,减少误解与偏差,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起更加坚实的知识体系。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教学中,以“小明家购买水果”的情境介绍分数乘法的应用知识,使学生明白在购物、分配等日常活动中,分数乘法是如何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在给定具体情境下,如何准确识别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解答。此过程引导学生沉浸在题目所精心构建的生活场景中,此场景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市集,小明手持零花钱,目光聚焦于琳琅满目的水果摊,尤其是那诱人垂涎的苹果上。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到解题的钥匙——即题目明确给出的两个关键已知条件:一是市场上苹果的总价格;二是小明手中资金的分配比例。针对问题:“若苹果单价为X元/千克,小明手中有Y元,且他计划用其中的P比例购买苹果,则小明能买多少千克苹果?”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乘法的原理,将小明的资金总额Y元与其计划用于购买苹果的比例P相乘,得出可用于购买苹果的具体金额,再以此金额除以苹果的单价X,从而精准计算出小明能够购买的苹果重量。而且,教师需指导学生再次细读问题,提取关键字“实际支付”“每千克价格”,帮助学生精准定位所需信息和解题方向。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各自对两个问题的理解,探讨两个问题之间的相同之处(均涉及分数乘法计算)与不同之处(一个是计算支付金额,另一个是计算购买量)。由此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碰撞与生成,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分数乘法应用的理解。
二、挖掘美术资源,培养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核心构成中,图形与几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掌握图形的认知、测量技能,以及理解位置关系与运动规律,是培育其空间观念不可或缺的步骤。教师应探索并整合美术教育资源,将其巧妙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对称、平移与旋转现象,经过对比分析,准确区分这些运动方式,构建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引领学生领略数学图案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此时,鉴于该教学内容与美术资源的紧密关联性,教师精心挑选对称、平移、旋转元素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在课堂上展示,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这些美术作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并分析对称、平移、旋转的独特特征,由此概括出相应的数学概念,体会这些数学原理在美术创作实际应用价值。
三、挖掘科学资源,生成逻辑思维
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秉持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原则,将科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与教学理念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旨在开展创新性的教学策略,辅助学生直观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其内在潜能,促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构建与发展。具体操作期间,教师需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科学现象、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工具与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推理,从而在实现知识整合的时候,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千米和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既抽象又难以直接感知。因此,教师可引入地理学科中的地图知识,让学生观察不同城市间的距离标注,理解千米作为长距离测量的重要性,由此,结合物理学中关于重量的概念,介绍大型运输工具(货车、轮船)的载重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吨”庞大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让他们在探索中逐步形成对“千米”和“吨”的深刻认识。再者,设计“校园周边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从学校到附近超市、公园等场所的距离,并估算或实际测量这些场所内可能存在的重量级物品(健身器材、水塔储水量)的重量,使用“千米”和“吨”单位进行记录。此刻,学生运用比例尺、称重工具科学工具进行实地测量与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后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整理与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图表的形式,直观展示不同地点间的距离分布以及物品重量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某些地方的距离更远?哪些物品的重量最大?这些差异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原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四、挖掘历史资源,了解数学发展
数学发展历程充满了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从远古时期计数工具到现代复杂的数学体系,每一步都凝聚着先贤们的智慧与不懈追求。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数学概念与定理,无一不是经过无数数学家长期探索、反复辩证的结果。因此,将历史视角融入数学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类智慧的伟大力量。“圆”学习过程中,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他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更是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数学遗产。教学中通过讲述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他在简陋条件下,如何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进行无数次计算与验证,最终取得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敬仰之情,感受到历史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从而树立起崇高的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经过多媒体展示或故事讲述的方式,引入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背景与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再开展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祖冲之的探索过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与喜悦,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引导他们思考数学家们的学习精神对自身的启示,以及如何在日常学习中践行这种精神。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学科融合实践成为一项重要举措,该实践旨在深入挖掘语文、美术、科学及历史等多学科资源,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此举不仅能满足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教学需求,更在深层次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发展。针对此情况,教师群体应深刻理解和强化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紧密围绕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发掘并整合其他学科中的有益教学资源,灵活运用跨学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实践为驱动,推动学科融合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 苏美菊.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华夏教师,2023(36):19-21.
[2]张彩凤.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学科融合实践策略研究[C]. //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