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三河坝地方认同建构探究性研学设计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宇1 宋小霞2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广东 梅州 514000

摘要

地方认同体现了人地协调,对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红色研学过程中,渗透地方认同,传承红色基因,产生对地方的积极意义,本文以三河坝为例,基于表现性评价,设计以“三河坝地方认同建构”为主题的探究性研学任务,探讨如何在红色研学中传承红色基因与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

三河坝红色研学;地方认同;地理核心素养;表现性评价

正文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23YQJK316


 

1背景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地方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地方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内涵,以段义孚和Relph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家引入现象学去解释人与地的情感联系。20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向新人文地理学转变,空间是一种意义系统、象征系统、所指系统[2]。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目前研究多关注符号对地方认同建构的意义[3],某些符号会在地方空间中成为地方的象征标志或地方认同指向的载体[4]。因此,红色资源是地方的重要象征,丰富了地方的内涵和意义,将地方红色资源与地理研学结合起来,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一个地方的红色认同是如何形成建构的,也是目前值得探究的问题。

对于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来说,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检验性实习和探究性实习两部分:检验性实习是在野外实习中,教师选择某一典型理论的典型考察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而探究性实习则是探索某一人文现象为目标,开展课堂方案设计和资料收集,通过研究得到有创新价值的成果[5]。因此,选择地方红色资源设计以“地方认同建构”探究性研学人物,为避免游大于学,结合表现性评价对探究性研学任务进行优化。表现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6]。比起传统的笔试检测,表现性评价通常挑战学生来使用高阶思维技能创造一个作品或完成一次表现,表现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他们运用知识解决现实和有意义问题的能力。

以地方认同建构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探究,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7],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在学生积极推动问题解决中,有利于形成某个地方的认同感,进行自我建构地理核心素养。

2课标内容与研学目标

课标对地理2中城镇和乡村这部分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而红色文化属于当地的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如何在城乡景观上体现出来的,结合地方认同,红色文化、景观对地方认同的形成建构有怎样的作用。结合梅州当地的特色红色资源,以三河坝为例,以“三河坝地方认同培养与建构”为主题,一方面探究三河坝地方认同的建构过程,即三河坝地方认同是如何形成的,另一方面在研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三河坝地方认同与传承红色基因。因此本次研学具体目标如下:

实时性目标:通过图文材料,说出三河坝的地理位置、景观特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落实区域认知。

过程性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图表等材料,结合三河坝的特色,建构三河坝地方认同理论基础,并结合理论进行实地调研,合作完成调研报告,落实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价值目标: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精神,强化学生对地方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研学课程构建

三河坝地方认同的培养与建构由四个子主题构成,三河坝的核心吸引物属于地理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也是地方中特色的红色资源,是地方性维度;核心吸引物讲述的故事,是学生经过三河坝研学后由吸引物所激起的情感方面,吸引物反映了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等,是学生的感知,属于主体感知;三河坝地方认同的形成建构需要学生先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猜想,进而设计出调查问卷与访谈,进行实地调查,需要调动学生的综合思维建构模型,再经过实地调查完善或修正结论,体现了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也属于主体感知方面,通过实地调查,激起情感;最后研学后对个人的影响则通过汇报与宣传进行体现,属于讲好地方文化故事与地方发展,涉及人地协调观和地方认同中表现出的亲地方行为。

 

1 三河坝地方认同培养与建构探究研学课程

4研学表现性任务

4.1研学前阶段——学生理解地方认同理论过程

结合高中生具体学情,地方、地方感知、地方认同等概念是学生未知的领域,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合适的讲解与答疑,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梳理,探究三河坝地方认同的形成,并结合自己的探究编制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因此教师还需要提供问卷与访谈方法的资料,指导学生完成设计。

4.2研学阶段——学生研学感知地方性与地方情感过程

在上一阶段形成的理论基础与三河坝地方认同形成的探究后,结合编制的问卷内容与访谈提纲,在三河坝进行为期一天的实地调查,设置了五个具体的目标,重点关注三河坝红色地方性以及景观或符号激起的感知,如红色人物与故事,通过学生对三河坝实地调研及对红色地方性的感知,感悟三河坝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基因。最后通过问卷与访谈验证与修正设想。具体的表现性任务与产出如表1所示。

1 研学中阶段设计

目标

研学地点

表现性任务

最终产出

设计意图与相关素养

资源支持

1.通过三河坝地图,说明三河坝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当年战役的影响。

三河坝纪念园眺望三江交汇

小组合作观察三江汇合,对照地图,说明三河坝的位置、环境及讨论其对战役的影响。

有关三河坝位置、环境及其对当年战役影响的文字材料。

通过活动,强化学生对三河坝位置、环境的区域认知,认识区位的影响。

能上网查看电子地图的电子设备与三河坝战役资料。

2.缅怀革命先烈,听取讲解员介绍三河坝战役与纪念碑。

三河坝革命烈士纪念碑

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向革命烈士行三鞠躬礼,听取讲解员介绍并记录三河坝战役与烈士纪念碑介绍、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

有关三河坝战役与烈士纪念碑的介绍、红色人物、红色故事记录材料。

通过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对三河坝红色故事的区域认知。

预约三河坝纪念碑讲解员进行讲解。

3.听取三河坝工作人员对三河坝纪念馆的讲解介绍,说明有哪些红色故事和代表人物。

三河坝纪念馆内

各小组听取讲解内容,记录讲解员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红色故事。

有关时间、地点、人物等红色故事的记录材料。

听取讲解,了解三河坝的红色人物与红色故事,培养获取并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预约三河坝纪念园讲解员进行讲解。

4.通过三河坝纪念园的景观建筑,说明体现的客家元素和红色元素。

三河坝纪念园内

小组合作,采用受试者雇佣摄影法(Volunteer-employed Photography),用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并记录拍摄内容,并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所体现的文化元素。

摄影照片与该照片的内容介绍。

通过活动,认识三河坝高感知景观及其体现的当地文化,强化学生对三河坝的区域认知。

能拍摄照片的电子设备与资料,做好后勤工作,保障学生安全。

5.发放问卷与访谈,测量三河坝地方认同建构的维度,检验和完善上一阶段所提出的理论。

三河坝纪念园内

小组合作,邀请参观者发放问卷与访谈,完成上一阶段问卷与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记录。

问卷回收与访谈记录。

与参观者沟通交流,完成问卷与访谈调查,培养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指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做好后勤工作,保障学生安全。

 

4.3研学后阶段——学生形成地方认同过程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资料整理,合作完成以“三河坝地方认同建构”为主题的调查报告,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与宣传,这一阶段是学生进行总结升华的部分,随着完成主题报告,学生对地方认同建构有一定的理解,进一步转化为对地方的影响,多传播三河坝的红色故事,吸引更多人去了解三河坝,促进对地方的积极作用。

5反思与讨论

经过实施研学方案,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学生问卷设计、调查报告、学生汇报展示。本研学探究性设计实际外出研学为三河坝一天时间,研学前与后的理论建构与合作总结撰写汇报、展示宣传需要较多的时间,由于开展本次研学是在暑假,对象为高一学生,因此研学前阶段的理论学习主要是在暑假前的学校进行,在研学结束后,报告的撰写与展示宣传则进行集中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学分三个阶段也比较适合高一升高二,利用暑假时间较为合适,特别是后期撰写报告不会影响正常上课时间。三河坝地方认同探究性研学设计将地方认同与地理核心素养相结合,基于表现性评价设计了具体的表现性任务,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寻找方法,积极与小组成员合作,能积极参与并解决理论学习与实地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在完成研学不同阶段的各个具体任务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三河坝红色资源、激起或唤醒三河坝红色记忆与红色人物,从而形成对三河坝的地方认同,在调查中感悟革命精神,缅怀革命烈士,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讲好三河坝的红色故事。

参考文献

[1]《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6):1.

[2]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J].人文地理,2005,(02):77-83.

[3]李宇.地方符号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DOI:10.27019/d.cnki.gfjsu.2019.000741

[4]郑衡泌. 民间祠神视角下浙闽沿海区域的地方认同研究[D]. 北京大学, 2010.

[5]孔翔, 钟业喜, 申悦. 人文地理学及野外实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43-244.

[6]戴振锵.红色研学旅行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Z1):75-78.

[7]袁书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读[J].福建教育,2018(11):42-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