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读写结合、初中语文
正文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深度。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深层次思考与应用。然而,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实施读写结合时面临教学目标不清、方法单一、以及学生个体差异难以兼顾等问题,这影响了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优化读写结合策略,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文本中的信息,还能更好地掌握作者的情感、观点和表达方式。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语言风格等,逐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而这些理解能力的提升为写作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将阅读中的收获进行消化和运用。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促进的,写作能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阅读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通过反复的读写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他们能更加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文字驾驭能力,使阅读和表达达到有机结合。
(二)增强学生写作技能与语言运用
读写结合不仅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在写作技能和语言运用上发挥关键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各种文本类型和写作技巧,如叙述、议论、描写等。通过阅读名家经典或优秀范文,学生可以学习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词汇运用以及不同的句式结构。这些写作技巧的积累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使得写作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阅读中的学习与模仿。同时,读写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将阅读所得灵活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锻炼了写作的技能,还拓展了语言的运用能力,使其能更自如地表达个人的思考和情感,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二、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难点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之间混淆
阅读和写作虽然是相互促进的,但它们各自的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区分。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写作则侧重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创作能力。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重点放在某一方面,忽视了两者的有机结合。例如,有时在阅读课中过分强调写作技巧,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引导,或者在写作课中过多重复阅读内容,未能让学生真正进行独立创作。这种目标和内容上的混淆,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无法真正通过读写结合实现全面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明确区分阅读与写作的具体目标,确保二者在课堂中的平衡与融合。
(二)教学方式缺乏灵活与创新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单纯的课文讲解、提问答疑,或是让学生完成标准化的读写任务,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这种方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师如果一味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适应学生的多样需求。创新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将读与写的训练自然融入课堂互动中。同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读写体验,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三)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挑战
不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基础和能力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可能在阅读理解上较为强势,但写作表达较弱;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恰好相反。加之初中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发展不一,这种差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学习内容过于简单,无法获得挑战和进步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支持,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获得有效提升。
三、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优化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时,教师需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优化教学方法。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内容,虽然密切相关,但在课堂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阅读和写作的目标进行清晰的区分,并在实际教学中有机融合。阅读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对语言表达的敏锐感知,而写作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将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写作的表达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中学写,在写中深化阅读的理解。
以朱自清的散文《背景》为例,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细致分析文章的背景描写,理解朱自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并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技巧和语言特点。接着,在写作环节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写作任务,例如让学生通过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写一篇以“我的背景”为题的散文,运用朱自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阅读中的学习经验,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文字。这样,教学目标明确,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更加自然,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读写技巧,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言基础、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或个性化教学策略,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指导。例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阅读时提供更多的文本分析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给予更多创作自由,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写作任务,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得到进步。
以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和分解任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中塑造的志愿军战士形象,以及文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思考文章的深层意义,讨论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情感表达。在写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多层次的写作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完成简单的读后感,表达对文章的基本理解,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撰写一篇评论文章,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既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又能鼓励优秀学生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自身潜力。
(三)营造良好的读写教学氛围
一个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勇于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互动性与合作性,通过讨论、分享等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通过交流互促写作灵感。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情感、经历相联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提升语言能力和创作热情。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在写作中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与指导,使课堂氛围充满鼓励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以杨绛的散文《老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温馨感人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的反思。在阅读《老王》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类似老王这样质朴、善良却遭遇不幸的人的故事,使学生更加深入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在写作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体现的人性温暖与社会责任感,从而启发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加入更多真实情感表达。比如,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帮助过他人的经历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模仿杨绛在《老王》中表达的细腻情感和人文关怀。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情感共鸣的氛围,学生能更加投入到读写活动中,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还能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个体差异带来的挑战。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与积极性,实现更为深层次的语文素养提升。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实践,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中获得成长,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与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琴.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3):64-66.
[2]陈杰.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3,(09):128-132.
[3]何经菊.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3,(12):175-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