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正文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作业量过大成为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时间的高强度练习不仅消耗了学生的精力,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往往需要牺牲休息和娱乐时间,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作业形式单一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往往以书面练习为主,缺乏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单调的作业形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他们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此外,作业内容缺乏针对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困难重重,无法完成作业;而部分学生则觉得作业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这种缺乏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能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一)精简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
在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正积极迈向作业精简与质量并重的新阶段。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我们应合理控制作业量,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同时,注重作业的设计质量,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翼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这一理念被生动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考虑到他们刚步入数学学习的大门,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严格控制作业量,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时,教师会布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手操作作业,如用彩纸剪出正方形、圆形等图形,并尝试拼组成新的图案,这样的作业既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提升作业的实效性。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作业设计则更加注重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会设计分层作业:基础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如分数的读写、大小比较;进阶题则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如“一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能得到几分之几?”;挑战题则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分数加减法的小故事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分数运算的理解。此外,所有年级的作业都强调反馈与个性化指导,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或线上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针对共性错误进行集体讲解,对个别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一对一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进步,真正实现作业量的合理控制与作业质量的显著提升。
(二)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丰富作业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他们通常对游戏充满好奇,因此可以设计“数学探险岛”游戏作业。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后,设计一款线上或线下的寻宝游戏,让学生在寻找不同形状宝藏的过程中,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认知,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中年级学生,结合《加减法运算》的教学内容,创作一系列数学故事作业,如“小猫钓鱼的加减法日记”。通过讲述小猫一天中钓鱼的数量变化,巧妙融入加减法的应用,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完成练习题,既锻炼了计算能力,又激发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高年级学生则更适合挑战性更强的数学实践作业,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后,安排“家庭财务小管家”任务。让学生调查家中一周的开销,并尝试用分数表示各部分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进而分析家庭预算的合理性,提出节约建议。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将分数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培养了他们的经济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分层作业,关注个体差异
在实施分层作业时,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同时,这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翼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章节时,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以下分层作业: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我们设计了简单的计算题,如“234×3=?”、“567×8=?”等,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基本法则的掌握情况。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逐步巩固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增加了应用题的比例,如“一个果园里有3排苹果树,每排有4棵,每棵树上有50个苹果,请问果园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类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则设计了更具挑战性的题目,如“小明用计算器计算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把三位数的百位和个位数字看颠倒了,结果得到199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逆向思维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作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作业,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翼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多个章节和练习中。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设计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题。作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家庭分享一块蛋糕时,每个人能分到多少,或者是在分配水果时,如何用分数来表示每个人所得的部分。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概念,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数学知识,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再如,在学习“面积和周长的计算”章节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实践作业,让学生测量并计算自己卧室或客厅的面积和周长。这样的任务不仅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了对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还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家居布置和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此外,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购物问题,如计算打折后的价格、比较不同品牌商品的单价等。这类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观念。
结束语
“双减”政策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实施上述优化策略,我们可以有效提升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作业设计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平.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 (36): 110-112.
[2]谢宏杰.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4, (01): 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