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如何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苗会会

盐山县实验小学 0613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将劳动教育有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双重目标。为了详细探究劳动教育如何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文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劳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正文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不断推进,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重要阶段,各学科正积极创新教育方式,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当前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尤为迫切,如何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重点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作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注意要素,从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渗透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作用

  随着劳动教育的作用凸显,小学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语文课上的故事、诗歌和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从而学会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通过阅读描写劳动者的文章,学生能够理解劳动是光荣的,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实践能力,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种植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写观察日记、劳动体会等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写作水平,还能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使作文更加生动具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剧本创作和表演,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班级或学校的集体劳动活动,如校园清洁、植树造林等,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劳动中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注意要素

2.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合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时,确保内容的合适性非常重要,以确保劳动教育内容既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例如使用简单的故事和诗歌来传递劳动的重要性,而不是复杂的理论。合适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对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共鸣。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如家务劳动、校园清洁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劳动的意义,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合适的劳动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传授语文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要注重安全

  安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时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以确保正常开展劳动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体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通过注重安全,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受伤,如割伤、擦伤、跌倒等,一些不当的劳动活动可能导致长期的身体健康问题,不正确的姿势可能导致肌肉骨骼损伤。确保安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如果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中断教学活动,还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安全措施有助于维护课堂秩序,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参与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安全意识。从小养成的安全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3.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结合教材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教育活动,保证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契合。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许多课文中直接描写了劳动场景,如《悯农》,通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劳作的辛苦,懂得珍惜粮食,这是最直观的劳动教育素材,还有一些课文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劳动,但可以引申出劳动的意义。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劳动行为和品质。组织学生朗读与劳动相关的课文段落,加深对劳动的感悟。布置与劳动有关的写作题目,如“我最喜欢的劳动”“劳动的快乐”等,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感受,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强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实践,如种植花草、打扫教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鼓励家长让孩子在家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并与孩子交流劳动的感受。

3.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开展主题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具体的劳动教育主题。让学生收集与劳动相关的故事,如《鲁班学艺》、《神笔马良》等,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劳动精神,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选择一些关于劳动的诗歌,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在朗诵中,感受劳动的美好和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比赛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认识。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比如学习了《纸船和风筝》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纸船和风筝,体会手工劳动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成果来之不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如植树、打扫校园、为图书馆整理书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挖掘教材里的劳动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刘丽琴,谭诤.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 2022(5):25-27,37.

[2] [2]余美美.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亚太教育, 2023(1):97-100.

[3]魏显勇.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9(9):88-90.


...


阅读全文